1、 合同第五十二條規定合同無效的原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利益的,集體或第三方(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六)本合同下列免責聲明無效:因故意或重大過失向另一方支付的款項(7)雙方不合格的合同;內容不合法的合同;無效代理人簽訂的合同。除上述五種情況外,本合同中還訂立了以下免責條款,該免責條款無效:(1)因故意或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人身傷害;(2)因故意或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無效合同的法律后果《合同法》對無效合同的法律后果作出了兩項規定。第五十八條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解除后,因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無法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賠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遭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五十九條規定:“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所得財產應當返還國家或者集體、第三人。”p>
1。返還財產返還財產是指合同確認無效或被撤銷后,合同當事人有權要求返還已交付給對方的財產,對方有義務返還已接受的財產。財產返還有兩種形式:一是單方返還。單方面返還是指一方根據無效合同從另一方收到財產后,將財產返還給另一方;或者雖然雙方已經接受了對方的財產,但一方沒有違法行為,另一方有故意違法行為,沒有違法行為的一方有權要求返還財產,而有故意違法行為的一方無權要求返還財產,對方占用的財產應當依法上繳國庫。單方面返還是指將一方擁有的另一方財產返還給另一方。退的是原物,退的是原交付的貨幣;如果財產最初交付,則應予以退還。第二,雙方回歸。雙方返還是指雙方收到對方支付的財產后,將雙方的財產返還給對方。如果雙方接受的財產是財產,則該財產將被退還;如果你收了錢,就把它還給我。如果雙方故意違反法律,雙方從另一方獲得的所有財產應退還國庫。貼現補償貼現補償是指當另一方因無效合同而獲得的財產無法返還或無需返還時,根據所獲得財產的價值,以貨幣形式向另一方進行賠償的一種責任形式。損失賠償根據《合同法》第58條的規定,合同被確認無效時,一方或雙方因過錯給對方造成損失的,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此類損害賠償責任應具有以下要素:(1)存在損害事實;(2)賠償義務人有過錯。這是損害賠償的一個重要因素。(3)故障行為與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合同雙方都有過錯,根據第58條的規定,雙方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即適用過錯的程度。如果一方的過失是主要原因,另一方是次要原因,則前者的責任大于后者;這種所謂過錯的性質是,如果一方是故意的,另一方是過失的,故意方的責任應大于過失方的責任。當事人一方因合同無效或者解除而遭受損失,另一方有過錯的,應當賠償受害人的損失。這種賠償責任以締約過失責任為基礎。此處的“損失”應限于已發生的實際損失,并且不應補償預期利益,因為無效合同的處理基于恢復原狀原則。合同被確認無效或撤銷后的非民事后果,除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民事法律后果外,特殊情況下也會發生非民事后果。《合同法》第59條明確規定,合同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發生財產追償的法律后果,即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利益所取得的財產,集體或第三人被追回并返還給遭受損失的國家或集體或第三人。國有化不是民法救濟的手段,而是公法救濟的手段;它通常被稱為非民法的法律后果。根據《關于若干問題的意見》民法通則第六十一條第二款“追償雙方取得的財產”的解釋,追償的財產包括雙方取得的財產和約定取得的財產,這反映了法律對行為人故意違反法律禁止性規范的懲罰。這些是合同無效的具體內容。如果您在實際情況中遇到上述內容中的情況,則表示本合同無效,另一方或您本人將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異地再次購買房 首付應該按第幾套算?
2020-11-12虛假電視廣告怎么投訴
2021-01-04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該如何處理
2021-02-26二十年訴訟時效期間可以延長嗎
2020-12-31交通事故訴訟擔保人是律師嗎
2021-01-02學徒給師傅幫工是否應認定雇傭關系
2021-01-21被執行人的公司可以進行股東變更嗎
2021-01-17法院保全費是什么意思
2021-01-05死人注銷戶口有期限嗎
2021-02-08不可撤銷的擔保合同幾年失效
2021-02-24死亡法定遺產繼承范圍
2021-01-23舊城改造房屋拆遷補償標準
2021-01-14勞動合同的終止在多久辦理社保轉移手續
2020-11-09離職補償金標準含年終獎嗎
2021-01-02職工連續工作滿多久可以帶薪休假
2021-03-13壽險索賠指南
2021-03-07物保法律如何規定的呢
2020-12-11海洋運輸貨物有幾種保險
2020-12-08保險公司辦理索賠手續的程序具體是怎樣的
2021-03-12從本案談保險合同中格式條款的規范和認定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