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示:
擴大工資集體協商的企業范圍
分類指導,確定協商重點
開展行業性、區域性協商工作
集體協商程序和方法
加強領導,分工協作
(一)擴大工資集體協商的企業范圍
進一步拓展工作面,不斷擴大實行工資集體協商的企業范圍。各地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指導更多的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當前的工作重點是各類非公有制企業和已改制的國有企業。對尚未建立工會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要做到建會、建制和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同步進行。對已經進行工資集體協商的企業,要幫助其認真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協商水平和質量,完善協商程序和內容。
(二)分類指導,確定協商重點
搞好分類指導,對情況不同的企業可確定不同的協商重點。生產經營正常、效益較好的企業,可就工資分配問題開展全面協商,重點突出職工工資增長、內部工資分配水平與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接軌、以及改革和完善工資分配機制等問題,協議條款應盡量細化和量化。生產經營不夠正常、效益較差的企業,可重點就健全企業內部分配制度和分配辦法、以及基本工資和最低工資等工資保障問題進行協商,發揮工資應有的保障和激勵作用,以后年度再就其他需要協商的問題進行協商,循序漸進。
非公有制企業應根據本企業的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以及政府發布的工資指導線等相關因素,著重簽訂保障工資水平正常增長以及突出企業工資支付行為規范的工資集體協議。
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業,還要注意處理好工資分配與股息紅利分配的關系,確保員工付出勞動后得到合理的勞動報酬。
(三)開展行業性、區域性協商工作
積極開展行業性、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簽訂行業性、區域性的工資集體協議,以覆蓋更多的企業和員工。我省大多數非公有制企業資產規模較小、且同類企業相對集中,勞動關系也比較復雜。行業性、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是覆蓋小型企業及其員工、增強主體雙方協商力量、提高主體雙方協商水平的有效形式。各地在探索開展行業性、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過程中,要認真研究并著力解決好協商雙方主體資格的確定、上級組織代表下級組織進行工資協商、職代會或職工大會審議通過協議草案、以及協議按規定報審等主要問題,保證協商的主體、內容以及程序合法,使行業性、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有效發揮作用。
(四)集體協商的程序和方法:
1.組織學習和培訓,大力宣傳平等協商和工資集體協商。
2.產生協商代表,成立協商小組。要規范協商主體,嚴格按照法定程序產生協商代表、建立雙方協商班子。已簽訂集體合同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的雙方代表可由集體合同的協商代表擔任。協商代表要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
3.收集資料,征求意見。企業職工方要廣泛調查了解,盡可能地收集相關的內部、外部資料和情況,認真研究測算;同時要充分聽取廣大職工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企業行政方-應向職工方提供與協商有關的情況和資料。
4.擬定方案,提出意向。要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協商方案,其中職工年度工資水平及其增長幅度是協商的關鍵,應在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和比較測算的基礎上合理確定。雙方事先均應確定好協商的力爭目標和確保目標,準備好有關意見和資料。提出方-應書面提出具體的協商意向書。
5.進行協商,擬定草案。要規范協商過程,進行充分協商,并認真做好協商記錄。協商達成一致后,應按規定制作工資集體協議草案。
6.職代會或職工大會審議。工資集體協議草案須提交職代會或職工大會討論審議并通過。
7.簽字蓋章。工資集體協商經雙方達成一致后,由雙方首席代表在工資集體協議文本上正式簽字蓋章。
8.報審備案。企業工資集體協議應按規定報送縣級以上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查,經審查同意后報同級工會組織、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備案。報審材料包括: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復印件、職工人數及工資水平狀況、企業簽訂的工資集體協議、簽訂協議的說明(包括協商代表及其產生的說明、協議主要內容的說明、協議簽訂程序的說明等)、協商記錄、職代會或職工大會審議通過的決議、上年度工資集體協議履行情況等。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及時出具《工資集體協議審查意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