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實踐中80%的勞動爭議案件與加班工資糾紛有關。因此,正確認識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是處理此類案件的關鍵。在司法實踐中,加班工資通常以工資總額作為計算基數。根據勞動部的解釋,《勞動法》中的“工資”,是指用人單位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或者勞動合同約定,以貨幣形式直接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一般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等,延長工作時間的津貼補貼和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工資”是勞動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勞動者的下列勞動收入不屬于工資范圍:一、單位向勞動者支付的喪葬撫恤救濟費、生活困難補助費、計劃生育補助費等社會保險和福利費用;(二)用人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工作服、解毒劑、冷飲等
勞動保護費;(三)國家發明獎、國家星火獎、自然科學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進步獎、中國技能獎等按規定不計入工資總額的各類勞動報酬和其他勞動收入,等等,還有稿費、講課費、翻譯費等,
深圳市工資支付條例頒布后,明確規定加班工資基數為標準工資。然而,在實踐中對標準工資的理解往往很難把握。比如明確規定福利不屬于標準工資,但對如何理解福利和標準沒有明確的解釋,導致一些用人單位將大部分勞動報酬投入福利,降低標準工資,從而降低加班工資。糾紛也很多根據《深圳經濟特區促進和諧勞動關系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為勞動合同約定的正常工作時間工資。勞動合同規定的正常工作時間工資不得低于市政府公布的特區最低工資標準。如何理解這里的正常工作時間工資?在實踐中,《深圳經濟特區促進和諧勞動關系條例》借鑒了《
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第八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在勞動合同中依法約定正常工作時間的工資,約定的工資不得低于當地政府公布的本年度最低工資標準。第二十條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延長工作時間的,應當按照下列標準支付勞動者加班、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一、安排勞動者在工作日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的工資不低于職工正常工作時間日工資或小時工資的150%;(二)安排勞動者在休息日工作,但不能安排補休的,按照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支付不低于日工資或者小時工資的200%的工資;3.如果工人被安排在法定假日工作,則應在正常工作時間內支付不低于其日工資或小時工資的300%。上述規定明確了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為“正常工作時間工資”,而不是
勞動法規定的“工資”。實踐中,用人單位發放的獎金、津貼、補貼是否屬于《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規定的“正常工作時間工資”,正常工作時間工資,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提供正常工作,用人單位依法應當支付的勞動報酬。正常工作時間工資不包括以下項目:1;2、中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和條件下的津貼;(三)法律、法規和國家《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規定的職工福利待遇;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勞動?合同法;《關于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為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獎金、津貼、補貼等不屬于正常工作時間工資p>
可以想象,未來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的“正常工作時間工資”不會很高,甚至直接等于深圳的最低工資標準。這樣,用人單位就可以合法避免支付高額的加班工資成本,勞動者也就不能隨意索要加班工資,勞資糾紛也就大大減少,不知勞動關系能否因此和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