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勞動法》時效制度存在缺陷,現行60天仲裁時效過短,嚴重影響勞動者維權。
《勞動法》第82條規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在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這是《勞動法》中,對仲裁時效的規定,按照該條,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時效為60天。從立法初衷上看,《勞動法》規定60天仲裁時效確實是為了及時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是在當前司法實踐中,60天仲裁時效客觀上已經成為阻礙勞動者維權的一道門坎。
筆者認為它主要有三方面的弊端:
(1)一是60天仲裁時效過短。跟普通民事訴訟兩年時效相比,60天保護周期短,保護力度遠遠不足。
(2)二是60天仲裁時效為不變期間。《勞動法》沒有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除非有不可抗力或其它正當理由,否則超過60天就屬于超過仲裁時效。
(3)三是《勞動法》本身沒有明確如何界定“勞動爭議發生之日”。實踐中,不同類型的勞動爭議時效起算點各不相同,加上法律規定不明確,勞動者很難正確、及時把握時效,一不小心就過了時效。
勞動者一旦過了仲裁時效,不但仲裁機構就可以不受理,而且意味著將失去勝訴權。例如,對于占到勞動爭議案件大多數比例的“拖欠、克扣工資和加班費糾紛案件”而言,廣州市仲裁機構和法院近年來的做法是:從提起仲裁的日期起計算,往后倒推60日,超過此日則不予保護。這種時效制度使勞動者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是企業不按時、不足額支付工資和加班費的社會現狀,另一方面是按照法律的要求每隔60天就進行一場討薪官司。這種社會現實和法律條文之間的沖突,無疑加劇了勞動者的弱勢地位。
因此,筆者認為,《勞動法》60天的時效制度亟需修改,以利于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二、現行勞動爭議處理機制滯后,“一裁兩審”程序的弊端凸現,是影響勞動者維權的另一障礙。
根據《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等規定,我國目前處理勞動爭議實行的是“一裁二審”的單軌制,并且“仲裁前置”是勞動爭議案件的必經程序。
筆者認為,這種機制不利于當前勞動者維權,它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弊端:
(1)“一裁二審”程序繁雜,環節多,周期長,不利于及時、有力保護勞動者。按照現行規定,一個勞動案件走完仲裁、訴訟全部程序的正常周期長達11個月,實踐中一般還不止這個時間,十分耗時耗力。這容易導致勞動者在時間、金錢、精力方面被拖垮,最后不得不放棄維權的美好愿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解除車輛抵押合同如何撤銷
2021-01-17房屋拆遷產權確認是行政訴訟嗎
2020-11-30行政案件律師收費標準
2021-01-09法律援助案子需要辯護證嗎
2021-01-02交警責任判定同等責任怎么賠
2021-01-23施工合同無效需要承擔什么法律后果
2021-01-08中級人民法院一審是終審嗎
2021-02-18農民工維權討薪技巧2020
2020-12-05監護過失是否要承擔侵權責任
2020-12-31建筑施工專屬管轄包括哪些
2021-02-14“上班族”千萬要保存好的東西有哪些
2021-02-04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可以兼職嗎
2021-01-21物保無效人保對債務如何承擔
2020-12-02擔保合同無效怎么處理
2021-03-04保險公司賺錢問題的方法有什么
2021-02-02交通事故中一方逃逸保險公司應怎樣賠償
2021-01-05保險合同的變更可以表現為什么
2021-02-17保險公司行使合同解除權后,其已經承擔的賠償金能否追償
2020-12-26佛山市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1-01-31哪種情形必須導致保險人免責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