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犯罪中止的定義與適用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1-03-12 · 180人看過

犯罪中止的定義與適用

審判實踐中對于何種行為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與其它犯罪形態的區別,特別是與犯罪未遂的區別有時在認識上會出現不同的意見。我國刑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是犯罪中止,關于犯罪中止的處罰是: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危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危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從以上規定我們可以看出,犯罪中止有二種情形:

1、普通的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犯罪分子自動放棄犯罪行為,因而沒有完成犯罪的一種犯罪形態。

它應當具備下列三個條件:

A、及時性,即在犯罪過程中放棄犯罪。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預備過程中或者在著手實行犯罪以后達到既遂以前,及時放棄犯罪,使得犯罪得以停止。

B、自動性,即自動放棄犯罪。所謂自動放棄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出于自己意志而放棄了當時可以進行下去的犯罪行為。自動性是犯罪中止的本質特征,只有在主觀上有自愿放棄犯罪的意圖,在客觀上又有自動停止犯罪的行為,才能不使危害結果發生。

C、徹底性,即徹底放棄犯罪。所謂徹底放棄犯罪,是指犯罪分子自動放棄犯罪是堅決的、完全的,而不是暫時中斷,是犯罪分子中止犯罪的決心和真誠悔悟的程度。

特殊的中止,是指在犯罪行為實行終了以后,犯罪結果尚未發生之前,犯罪分子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最終沒有完成犯罪的一種犯罪停止形態。

但對于犯罪中止定義的理解卻有不同:

1、犯罪結果是何意?指行為人追求的結果?還是刑法規定的應予處罰的行為之結果?

所謂犯罪結果是行為人實施其犯罪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它是認定大部分犯罪的未遂、既遂的標準。刑法第24條中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是防止何種結果的發生?是以防止行為人追求的結果發生為標準,還是以防止刑法應處罰的行為之結果發生為標準?如某甲預謀殺死乙,并于當天在A處對乙實施,乙因此而重傷并失去反抗能力,甲本可以繼續將乙殺死,但此時甲起憐憫之心,更懼怕殺人償命的代價,即停止了繼續侵害的行為,并將乙送到醫院進行搶救。對被告人是以殺人罪(中止)還是以故意傷害罪(重傷)來處罰,對此也有不同觀點。持主觀說認為應定殺人罪(中止),理由是a、其行為完全符合中止的條件。行為人是自動停止犯罪,即行為人主觀上原固有的殺死乙之歹念已消除,并在此支配下停止了其繼續侵害的行為;b、其停止侵害是基于非不可抗力的因素,是出于自己的真實的意思表示;C、未發生行為人追求的犯罪結果,即基于其自身行為防止了乙死亡結果的發生。持客觀說認為應以行為造成的客觀結果為準對行為人予以處罰,即定為故意傷害罪。其理由是:a、行為人先以殺人之目的實施犯罪,但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可以隨著不同的犯罪階段有不同的變化,這是正常的,此時其已沒有故意殺人之目的,若再以故意殺人定罪,已不符合犯罪構成之主觀要件;b、刑法中規定的大多數犯罪都是以犯罪結果作為處罰時考慮的首要因素,其危害的輕重決定于行為人對客體的侵害程度;C、刑法中有關中止的犯罪結果沒有定明為行為人所追求的結果;d、實踐中行為人所追求的結果往往與實際發生的結果偏差較大,追求此結果而發生彼結果時常發生,若僅局限理解為行為人追求的結果,必然會產生許多漏洞,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筆者傾向于前一種觀點。其主要理由除了前述理由外還有:任何犯罪中止都是以停止其繼續犯罪的故意為前提,更徹底停止犯罪,而不是暫時的,本案中的行為人徹底放棄了殺死乙之念頭。另外,我國刑法規定對于中止犯是減輕或免除處罰,不象有的國家對于中止犯全部予以免除處罰。所以行為人在犯罪中的客觀表現,在量刑時可以充分予以考慮,使犯罪分子得到應有的處罰,也無漏洞可言。

2、防止犯罪結果發生是以被告人的客觀行為為準,還是以被告人的意思表示為準。

對于這一中止要件以何為準?是以防止結果發生的意思表示為標準?還是以防止結果發生的客觀行為為標準,還是兩者兼而有之。意思表示說認為,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指有防止的意思表示即可。客觀說認為必須以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客觀行為為中止成立的條件,一旦犯罪結果發生即為既遂,不再有中止之說。筆者認為應以被告人的客觀行為為標準。首先,意思表示是犯罪分子的主觀思想,正常情況下,行為往往是意思的外在表現,但外在表現有時卻可以不是行為人的意思的體現(危害結果不是行為人所要追求的目的,如過失犯罪),即客觀行為與意思表示的分離在現實生活中是客觀存在的,行為人在實施特定的犯罪行為后,其主觀思想可以由于種種原因而轉為不希望犯罪結果的發生,但由于其能力有限未能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即行為人追求的犯罪結果已經發生,此結果與其行為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其犯罪已經既遂;其次,因為刑法訂立犯罪中止之本意是對那些能放棄犯罪的行為人從寬處罰,由于犯罪結果未能發生,行為人固有之目的沒有實現,客觀上保護了刑法之客體;第三,刑法中關于犯罪中止的成立前提是沒有發生犯罪結果,這是個客觀標準。因此若要符合這一標準也必須是行為人的具體、有效的客觀行為;第四,如果以行為人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意思表示為中止成立的要件,那么必然造成任何一個犯罪分子都可能成為中止犯。因為任何被告人都可以提出自己有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意思,那么必然會給審判工作帶來不利,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

幾種特殊情況的中止的認定:

1、共同犯罪之中止

我國刑法規定的共同犯罪為二人以上之共同故意犯罪。即犯罪分子為二人以上,主觀方面應有共同的故意,客觀上應有在共同故意支配下的犯罪行為,而共同意思表示是認定共同犯罪的基本因素。對于共同犯罪中止的成立應該以自動停止共同犯罪或有效防止共同犯罪的結果發生為條件。基于上述原因,在認定時必須在確認共同犯罪的前提下對每個被告人的行為進行分析認定。各共犯在共同犯罪中有不同的作用,對于實施前的心理狀態也有不同,有積極主動的、有消極被動的、有實施具體犯罪行為的,有作輔助工作的。一般來講共同犯罪的形態應以共同犯罪人中任何一人所實施的最為接近刑法某一犯罪構成之形態為全案的犯罪形態,或以共同犯罪中之正犯之犯罪形態為全案的犯罪形態,即一人實施犯罪終了,一般應視為全案既遂。如果脫離了共同犯罪的前提,在認定時就有可能出現偏差。有的人將某些共同犯罪的被告人區別為實行犯和輔助犯加以分析,認為在某些共同犯罪(如強奸、脫逃)既遂中,某一名犯罪分子可以獨立地存在犯罪未遂。認為實行犯在這樣共同犯罪中只要停止犯罪,就應定為犯罪中止,而不論其他的同案犯的行為是否既遂。如甲、乙兩人于夜間在街上見一名單身女子,兩人即起強奸之歹念,并強行將該女子帶至甲住處,其后乙將該女的衣褲扒下,并要甲先行奸淫,甲也將身上的衣褲脫下,甲突然想到自己剛刑滿釋放,害怕因此再次受到處罰,便借故外出打電話,乙對該女實施強奸,數分鐘后,甲返回。有人依據上述理論認為甲的犯罪形態應定中止。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有偏頗,因為:a、違反了我國刑法中止的立法原則。我國刑法通過中止的立法來積極有效避免犯罪結果的發生,如果共同犯罪的犯罪結果已經發生,而將某些實施輔助性犯罪、甚至把幫助既遂的犯罪分子實現犯罪目的行為認定為中止,有悖于我國刑法設立中止原則的初衷;b、共同犯罪中,誰是實行犯誰是輔助犯在具體犯罪行為實行之前一般無法確定,只有在整個犯罪行為結束以后才能確定;c在共同犯罪中實行犯與輔助犯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原是輔助犯而以后變成實行犯,而有的原是實行犯又因其它原因變為輔助犯,在上述情況發生后,若再堅持區分實行犯與輔助犯,并以此作為確定犯罪中止的標準,就顯得依據不足,容易產生混亂和錯誤;d、處罰時會出現偏差。按照上述觀點,輔助犯按實行犯的犯罪形態為其犯罪形態,至少可以定為從犯,應從輕或減輕處罰,而原有實施犯罪目的后又放棄的共犯,為中止犯,則應免除或減輕處罰,而按常理實行犯的犯罪惡性及行為的危害性均超過輔助犯,而處罰卻比輔助犯要輕,罪刑不相適應。

筆者認為,對上述犯罪不能一概而論,應區別對待:

A、對于共同犯罪的主犯,根據刑法第26條的規定,主犯應對其參加的或組織、指揮的全部共同犯罪事實承擔責任,只要是故意犯罪過程終結,主犯的犯罪形態即為既遂。共同犯罪中主犯犯罪形態為中止,必須是以自動停止或制止共同犯罪或積極主動防止共同犯罪結果的發生為前提。

B、對于共同犯罪中的從犯或一般的共同犯罪,則應視每一名共同犯罪者具體的行為而定。在共同犯罪中,如果該共犯積極實施了某些行為,使得其他共同犯罪人實現了犯罪之目的,而自己即使放棄了最終所要追求的犯罪目的,但由于其特定的前期參與的共同行為,致使其產生了制止共同犯罪結果發生的責任。因為他沒有防止其他共犯繼續實施,導致犯罪結果的發生,也不能以中止論。對于共同犯罪中純粹的實行犯,只要其具備犯罪中止的二個條件就可以構成犯罪中止。因為此時實行犯的行為是認定共同犯罪是否既遂的標準,這也是其與教唆犯。幫助犯的區別所在。故對實行犯的犯罪中止的認定應該與單獨犯罪相同。

2、危險犯之中止

在審判實踐中常把放火、破壞航空設備等犯罪稱為危險犯,這類犯罪構成的表現是行為一經成立,即構成犯罪,不論行為人追求的結果是否發生。結果一旦發生,就要加重對被告人的處罰。對于此類犯罪在何種情況下可以認為是中止,亦有不同見解。如放火犯,其在實施放火行為后,火已燃燒,行為人后又將火撲滅,該行為是否為中止。有人認為被告人的行為應定為中止,其理由是被告人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沒有因自己的行為而產生實質性危害結果,符合刑法第24條中止之規定。筆者持反對意見,這種行為不能認定為中止。首先從刑法的立法原則來理解,刑法分則中規定的這類犯罪(主要歸類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行為人只要主觀上有故意(此類犯罪的過失行為必須有一定的危害結果才構成犯罪),客觀上實施了危險行為,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即應構成犯罪,法條沒有要求必須有危害結果才構成犯罪,是否發生結果不影響本罪的構成(因為這些犯罪一般都屬重大犯罪,結果一旦發生將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只要達到上述條件即構成犯罪的既遂;其次,在上述行為發生后,行為人對結果難以預料和控制。如前所述放火之行為,在其引燃后,火勢的范圍、擴大、蔓延已非行為人意志能夠控制。犯罪中止雖然是在刑法總則中予以確認,總則應當指導分則,但分則中已明文規定了某一犯罪的構成要件及處罰原則,根據特別優于一般的原則。故此類犯罪的中止應在行為人行為實施終了之前自動停止犯罪方可形成。

3、可重復的犯罪行為之中止

一般來講行為實施終了即不再有中止之說,產生的法律后果應當為犯罪的未遂或既遂,但某些行為對照中止的構成要件應當符合法定的中止條件。如果甲于某處用槍射殺乙,首槍未能擊中乙,而乙也未發覺,甲完全有條件對乙繼續射擊,但此時甲想到與乙原是朋友,因小事而動怒,殺人必要償命,遂停止犯罪。對于甲之行為,a、主觀上講,行為人是自動停止了犯罪,其殺人的故意已實際消除,當其在有條件實施犯罪的前提下沒有實施是主觀支配下產生的結果,而非意志以外的原因;b、沒有產生甲原固有的乙之死亡的結果,是由于甲放棄了繼續犯罪的故意,如果甲繼續其犯罪行為,乙死亡的結果就有可能產生,如不能產生,則是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就應定為未遂;c、不排除甲沒有射中乙的能力,但其停止是出于真實的意思表示,符合犯罪中止的條件,從我國刑法保護被告人權益的原則出發,也應定為中止。但此類實施終了的中止是有限制的,即首次實施可重復行為后的自動停止犯罪應為中止,其它的行為實施終了則沒有中止之說。當然,實施終了的中止危害顯然要比未實施終了的行為要大得多。因為隨著犯罪行為愈接近其目的之實現,其危害性也隨之加大,其次正如前所述,這類犯罪之所以未遂大多數由于偶然的因素,其中止與未遂僅在毫厘之間,這樣的中止在處罰時,不宜免除處罰。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該問題進行的解答,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