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語言表達的精確度審查
(一)合同的語體問題
合同所用的語言是正式的專業書面語,語體風格精確、莊重、嚴密、正式,如果離開這類特征,往往會令合同顯得不倫不類。語體問題多發生在企業人員或沒有經驗的法務人員身上,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使用書面口語;
口語與書面語的區別不在傳播媒介上而是在語言性質上。口語的特點是句子簡短、表達方式靈活,多用于直接的、口頭的、即時的交流。由于口語交流是即時的、處于特定的場景或背景下,許多表述內容即使不嚴謹各方也均能理會。即使將口語表述的內容全面轉成文字,由于脫離了口語表達時的場景,文字內容會變得意思不確定、不嚴謹,也不夠莊重。
例如,在一份服務合同中約定:“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終止服務,乙方都應及時、合理、充分地告知用戶終止服務事宜和妥善地處理善后事宜,同時乙方必須保證白天(上午8:00-下午5:30)手機不關機。”
在這一條款中,“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手機不關機”是標準的口語,甚至條款中的“都”、“白天”也都帶有標準的口語色彩,令人感到合同非常隨意。轉成書面語則為:
“在任何情況下終止服務,乙方均應及時、合理、充分地告知用戶終止服務事宜和妥善地處理善后事宜,同時乙方必須保證工作時間(上午8:00—下午5:30)手機通信暢通。”
2.使用廣告語體
廣告用語可能是語意最不確定的語言,而法律用語則是最正式的語言,二者完全沒有“兼容”的余地。廣告語的目的是引起人們的關注,而法律用語的目的是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與法律用語相比,廣告用語帶有許多不確定性,往往無法明確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
在一份比較極端的例子中,一份服務合同中有如下條款:
“我們的宗旨是向客戶提供一整套的優質服務,我們的服務就是為了客戶方便、自由、快捷的信息溝通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我們的理念是通過銷售全方位的優質通信服務,與客戶建立一種互利互惠的長期合作伙伴。”
這一條款沒有實際意義、內容不確定,理解為合同目的還勉強可以,如果作為合同條款則其內容不知所云。
3.使用商業信函語言
商業信函比較講究禮儀和措辭,注重在發函時除了把意思表達清楚外,還要特別體現對對方的尊重。而合同在商務活動中基本上已經經過唇槍舌劍的討價還價過程而進入實質性的利益分配階段,因而所用的語言是“毫不含糊”的、實質性的,已經無需過多的禮儀。因而以商業信函的語言制作合同實有隔靴搔癢的感覺。
例如,一份合同中的商業信函語言為“我們將會給予扣除……”,如果轉換成法律語言則會是“X方予以扣除……”。而另一份合同中的“如果您……,您就可以得到……”更像是在要約而不像是合同條款,用法律語言表達應該是“如果X方……,則將取得……”。
此外,人稱代詞中的“您”、“你”、“我”、“他”、“她”、“它”等,由于過于口語化,即使是正式場合的口語中也很少采用,而以表示同樣身分或指代對象的詞代替,如“陛下”、“閣下”、“貴公司”等代替。合同強調的是權利義務的主體,最能代表合同特色并表示在合同中身分的措詞是“甲方”、“乙方”,或是“出賣人”、“買受人”,如果用通常口語中的“我”、“你”反而無法判斷是合同中的哪一方
(二)合同的用句問題
合同要求語言嚴謹,因而并非所有句式都適合用于合同。一般說來,多用長句、復句并多用連詞、副詞等加以“粘合”,以體現語意的完整及邏輯的嚴謹。在用句方面的常見如下問題:
1.單句羅-列:
短句相對于長句而言屬于初級語言,除了用于列舉,一般不在合同中大量采用。合同為了保證語句的嚴密,往往不得不采用長句,長句也因此成為合同用句的特點之一例如,一份合同中的條款的表現形式是這樣的:
“乙方有權對廣告的樣本進行認可及提出異議。
乙方有權決定規定的宣傳橫幅上的具體宣傳內容。
乙方應于2002年5月25日之前提供所有需乙方提供的宣傳內容。
乙方享有對宣傳海報的冠名權及所有權。
乙方對宣傳海報的設計方案需經過甲方的認可。”
這些條款完全是單句的羅-列,并完全可以合并成長句表述以使其看上去更“像”合同條款。合同一共使用了五個“乙方”,這種重復浪費了讀者大量的注意力。合同雖然不至于“惜墨如金”,但沒有必要的重復也是不提倡的。單句羅-列成的合同無法使文字表達精練,也無法避免表述內容上的重復。
此外,單句羅-列的表述方式在效果和質量上也無法與正式法律語言的表述方式相比。如:“甲方業務活動所造成的損失由甲方承擔;其余業務活動所造成的損失由乙方全部承擔”這一條款,如果改成標準的法律語言長句則是“因業務活動所造成的損失由乙方全部承擔,但甲方原因造成的損失除外。”后句比前句要莊重、簡練得多,也更加“專業”。
2.主體不確定:
合同必須明確每種行為的施動者或受動者是誰,如果在主語或賓語上不明確,往往可能造成權利義務不明確,從而觸犯合同的大忌。
例如,一份合同中約定的:“甲方有權要求乙方保證其開展的服務的合法性,發現乙方或其用戶通過乙方向用戶提供非法信息,要求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規范。”這個條款讀起來非常不通順。一方面是句間過渡不順暢,另一方面是其中的“要求其”指代不明確:
這一條款之所以看起來不順、理解起來不易,是中間缺之連接過渡。只要調整幾個字即可令其通順,例如改成:“甲方有權要求乙方保證其開展的服務的合法性,如發現乙方直接或任何方通過乙方間接向甲方用戶提供非法信息,甲方有權要求乙方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規范。”
某些來自商務策劃方案的條款也可能沒有主語,這也會給合同的履行帶來不便。如某合同中約定:“1.業務類型:聲訊服務(考試查分、彩票查詢、交通信息、有獎競猜、人工聊天、娛樂等)”。由于沒有主語,無法判斷誰向誰提供業務、雙方的分工,容易扯皮。
3.句間關系處理不當
為了表達上的嚴密和順暢,合同不可避免地要大量使用復句。但適合合同使用的、表示句間關系的關聯詞在種類上遠不如文學語言那樣豐富,甚至不如一般的口語。因為合同采用的是正式的書面語,很少帶有感情色彩,因而限制了關聯詞范圍。合同中普遍出現的復句是表示轉折的“但書”條款,這與法律語言強調內涵與外延、注重概括規定與除外情況的特點有關。
關聯詞使用不當會引起句間關系的變化,這樣的句子往往存在產生不同理解的風險。例如,某合同中無遞進關系卻使用了遞進關系的關聯詞:“乙方承諾并保證其提供的內容或信息不會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識產權或其他民事權利,乙方進一步承諾將就違反上述承諾與保證所引起的一切訴訟、索賠、行政處罰、損失與損害向甲方承擔賠償責任。”在這一條款中,前句與后句之間根本沒有遞進關系,在后句前加一個“并承諾……”就可以了。[next]
3.詞義不精確
某些措詞本身就不精確,也會影響到整個合同的精確。例如,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基本符合”、“基本一致”等,由于“基本”一詞缺乏判斷標準,除非是在非常特殊的場合下,否則等于沒有約定。
某合同條款中約定“乙方在提供‘氣象服務’業務的過程中引起用戶的嚴重投訴或眾多用戶的投訴”,由于“嚴重”和“眾多”均無計量標準,最好避開此類表述方式,分別改為“引起媒體或行政主管部門點名批評的投訴”、“投訴量占用戶總數x%以上的投訴”等表述方式。
某些概念如有狹義與廣義之分,此類概念如用于合同可能導致致命的缺陷,特別是用于格式條款時更是如此,因為接受格式條款的一方對于條款的解釋有優先權。某電信企業的合同中,曾反復出現過未加解釋的“話費”一詞,但“話費”一詞卻有廣義與狹義之分而且相差懸殊。狹義的話費只是通話費,而廣義的話費則還包含基本月租費、頻率占用費。也許正是基于這一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中使用的措辭是“電信費用”而不是“話費”。
(三)合同中的表述不當問題
表述方面的不當主要是由于表述的方法不當,或不按通用的語言表達方式表述,從而造成合同內容不明確或不便于閱讀、理解。
1.語言不合中國大陸習慣
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漢化”英語合同開始影響國內合同的體裁風格甚至是表述方式。由于語言風格、語法特征等原因,在翻譯過程中如果不對此加以適當調整,僅其定語從句就會讓人無法忍受,因為用法律英語寫就的合同中,幾行單詞不設任何標點符號并用復句層層相套的情況司空見慣這也難怪許多美國律師在閱讀了UCC(統一商法典)后,不同的律師對于條款的理解各不相同。
以某份漢化版的咨詢合同為例,某條款內容為:“對于委托人或其他任何經在受托人同意的根據本合同的約定可以從受托人所提供的專業服務中獲益的第三方(委托人和該第三方統稱為“報告收件人”),受托人應承擔的因本專業服務或相關交易所引致的或與此相關的所有損失(包括費用和利息)的任何性質的賠償責任的賠償金額的總和,無論是因合同、民事侵權行為(包括但不限于疏忽責任)導致或因其他因素造成,亦無論其種類及如何因本約定服務或相關交易所引致或與之相關,均不應超過受托人于本合同項下所收取的專業服務費用的2倍:報告收件人承認受托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權就受損方自身有過錯提出辯護并從中獲益,且當有關仲裁庭或法院認定受損方自身有過錯時,上述賠償責任限額將相應減低。”
這份合同大量使用多重定語環環相套。對于以漢語為工作語言的人來說,這種表述方式讓人理解起來很費力氣。與其說是該表達方式非常“專業”,還不如說該條款“漢化”的水平還沒有完全到位,而且其表述非常羅嗦。經過分析,上述條款可以表述為:
“因本服務或相關交易所引致的所有損失中(包括費用和利息),受托人應承擔的任何賠償責任的賠償總額,均不應超過受托人于本合同項下所收取的專業服務費用的2倍。無論是因違約、侵權(包括但不限于疏忽責任)或其他因素造成,亦無論其種類及如何與本約定服務或相關交易相關。
任何經受托人同意并根據本合同的約定,可從受托人的專業服務中獲益的第三方,與委托人一道統稱為“報告收件人”。報告收件人承認:受托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權就受損方自身有過錯提出抗辯并從中獲益,且當有關仲裁庭或法院認定受損方自身有過錯時,上述賠償責任限額將相應減低。”
其實,如果需要上述條款還可以進一步簡化。因為條款中的某些問題在法律上已經有了強制性規定的,合同中完全可以不予約定。而該合同的簽訂地、履行地、雙方住所地均在中國,完全適用中國法律;
2.表述不精確
有些合同條款需要描述范圍,其中有些術語,例如“以內”、“以上”等,從法律上講包括本數,但非法律專業的人士一般并不清楚這點。對此,應采用更明確的表述方法,如口語中的“大于或等于XX元”、“XX件或以上的”在合同中應盡可能表述為“不低于XX元”、“不少于XX件的”等。
某些企業內部的俗稱也會造成表述上的不精確。例如,一份合同的標題是“移動電話催繳協議”,而從其內容上看,雖然催繳的方式是使用移動電話,但其內容完全是催繳移動電話的話費,因此其規范的說法應當是“移動話費催款協議”。
動作的先后時間順序在合同中也需加以考慮,這涉及到邏輯上是否通順的問題。例如,在某公司的促銷活動期間,用戶(合同中的乙方)辦理優惠手續所用的表單上有這樣的條款:“乙方同意將其名下的通信終端享受甲方提供的集團話費優惠”。但從交易的程序上看,應當是經營者發出要約邀請、用戶發出要約、經營者承諾,因而應當是“乙方申請將其名下的通信終端享受甲方提供的集團話費優惠”,是經營者“同意”的問題而不是用戶“同意”的問題。而其中的“集團話費”的說法實際上也存在問題,因為當時不存在此類話費,應該是“集團用戶話費”。
表述上的隨意性也可能出現在合同條款間的匹配上,這種條款間的沖突也有可能造成表述的不精確。如某合同中一個單獨的條款約定“本條所述價格在2002年內不變”,但在這一條款中并未約定價格問題,因而其實質應當是“本合同所述價格在2002年內不變”,指的是合同全部而不是單一條款。
3.表述內容莫明其妙
合同大多是給沒有多少專業知識的人看的,某些專業人員在起草合同時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合同中過多的專業術語令人莫明其妙,這在審查中必須加以轉換。當然,其中也有一些是因為起草人的責任心不強而造成的。
某些量詞由于沒有具體的標準,在合同中也會產生不確定性,從而令人莫明其妙。如某合同中有這樣的條款:“甲方與乙方聯辦一檔節目,內容由甲方提供,長度10分鐘,每周一組,重播三次,雙方商定甲方支付乙方該專題聯辦費人民幣肆仟圓整。”
這一條款中的“一檔節目”、“組”、“該專題”都使用了無法確定的量詞,并非日常生活中約定俗成、概念明確的表述方式。人們無法判斷“該專題”是否就是“一檔節目”,以及“該專題”與“組”又是什么關系、“一檔節目”分為多少“組”。總之,量詞不確定、三者之間的關系不確定,也就無從確定就該條款確切的權利義務是什么。
合同條款令人莫明其妙,往往是關鍵詞不明確引起的,要想精確表達就要努力消除這些詞義不明確的關鍵詞。同時還要將合同的閱讀難度,定位為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但不具備專業知識的人能夠看懂,并通過對某些特定關鍵詞的調整或解釋來降低閱讀難度。此外,還有一些其他莫明其妙的合同條款,是由于缺少語法成分、語序混亂等造成的,這里不再一一介紹,這些問題只要遵守漢語的語法規則都可以避免。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合同語言表達的精確度審查的相關資料。語言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可以那個口頭表達的方式,可以運用書面表達的方式。一般來說,書面表達的方式更具有說服力一些。如還有其他疑問,歡迎來律霸網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危險駕駛罪所需要的證據有哪些
2020-12-12學生交通事故怎么賠償
2021-01-21破產保護的目的是什么
2020-11-24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是怎樣規定責任的
2021-01-15夫妻共同債務是承擔連帶責任嗎
2021-03-23判決侵權賠償金支付之日如何確定
2021-01-20交通肇事逃逸后果是什么
2020-12-05房屋貸款銀行要評估嗎
2021-01-07預付款項為什么屬于債權
2021-01-23沒結婚但一起生活有繼承權嗎
2020-11-21單位未蓋章的競業限制協議效力
2021-03-09勞動爭議管轄異議
2020-11-29公司收取押金和扣押身份證件需要負什么法律責任
2020-12-25人身意外險包括自殺嗎
2020-12-07公眾責任險是指什么
2021-01-17人身保險合同常見糾紛剖析
2020-11-09獨居老人死因不明保險公司如何理賠
2021-03-07巨額保單引出特大騙保案
2021-01-24可否要求退還保險金
2021-01-15車禍主責保險賠多少錢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