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民法追隨德國民法的物權行為,在債權讓與問題上也采取相同的理論
日本民法的通說將債權讓與契約作為準物權行為,因此債權的客觀存在成為債權讓與契約不可或缺的要件。這與有體物的買賣有本質的不同。在物的買賣中,日本的通說及判例雖然不采取物權行為獨立性的法律構成,但是買賣他人之物的合同被認為是有效的,只是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而已。這是因為日本的通說認為“只要在理論上買受人存在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可能性,即使是與無處分權的讓與人簽訂的契約,也不被認為是不可實現的.與有體物的買賣不同,債權讓與契約被認為屬于準物權契約,即相當于有體物買賣中的履行部分。而該合同又是諾成和不要式的,僅因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即發生債權的轉移,這時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債權,則該準物權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對于須存在有效的債權這一前提,幾乎沒有異議。
由于日本的通說和判例同樣認為,債權行為不以處分權為有效條件,而準物權行為則以具有處分權為必要,因而,債權的讓與人必須擁有處分權。沒有處分權的情況下,該準物權行為無效,當然也不發生債權轉移的效果。在受讓人誤信讓與人有處分權的情況下,因為對于債權讓與,通說認為不適用日本民法第192條有關善意取得的規定,所以此時的受讓人不能取得債.只能請求無權處分人承擔債務不履行的責任。
與此不同,在中國大陸的民法上,債權讓與系事實行為,為債權讓與合同生效的結果,它完全是債權讓與合同這個債權行為的效力表現。如此,與其說讓與人需要擁有有效的債權、具有處分該債權的權限,是債權讓與這個債權變動結果的條件,莫不如說是債權讓與合同的有效條件,更為準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為《合同法》)第79條的規定及其解釋,類推適用《合同法》第132條、第51條的規定,可知債權讓與合同需要讓與人擁有有效的債權,具有處分該債權的權限.以不存在或者無效的債權讓與他人,或者以已經消滅的債權讓與他人,都將因標的物不存在或者標的不能而導致債權讓與合同不成立,或者效力待定。這是不同于德國民法、中國臺灣民法之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人‘請’農民搶栽搶種想分征地補償款 法院認定協議無效
2020-12-13拘傳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2020-12-11對方不領法院離婚調解書怎么辦
2020-11-14外遇證據調查有什么作用
2021-01-19民事調解到期不給錢如何處理
2020-11-26交通事故造成損害醫療費怎么計算
2020-12-19中國保監會的主要職責是什么
2020-12-198樓安裝空調摔下去業主賠償嗎
2021-03-15醉駕撞車不賠償怎么辦
2021-02-21如何變更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2020-12-26是否對其他單位承擔競業限制義務
2021-03-19勞務外包的風險有哪些
2021-01-18勞動仲裁輸了可以打幾年
2021-02-25員工工傷身亡家屬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嗎
2021-02-15勞動爭議案件拘留多久
2020-11-10三責險的賠償范圍有多大
2021-02-19產品責任保險條款(中、英文)
2020-12-25保險人合同解除權的方式有哪些
2020-12-19外貿保險單背書
2020-12-15誰負責對外資保險公司實施監督管理
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