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2004年5月,某電梯公司通過招標投標的形式與某房地產公司簽訂了一份電梯銷售合同和一份電梯安裝合同,合同約定雙方在合同生效后該房地產公司應向該電梯公司交付30%的貨款作為履約的定金,電梯公司收到定金后進入生產階段,并在約定時間內交付電梯收取貨款。合同簽訂后,房地產公司遲遲不支付履約定金,并于同年11月發函致電梯公司,聲稱因項目規劃的問題要求解除合同,對此電梯公司回復表示不同意,要求繼續履行,但是在規定的期限內房產公司仍不履行。為此,電梯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支付雙倍定金,法院以定金未實際交付為由判決解除合同,不支持定金交付的訴請,電梯公司遂另行起訴要求賠償電梯公司的可得利益損失。
在本案中,房產公司構成違約毫無疑問,而且由于房產公司明確拒絕履行,已經構成根本違約,根據合同法,電梯公司享有解除權,合同解除也并無疑問,而關鍵的問題在于電梯公司要求賠償可得利益損失能否支持。由于合同解除產生的損害賠償問題不易被理論界重視,而且對合同解除后果也少有人論及,故筆者認為有必要予以澄清。筆者在中將聯系這一案例,對合同違約解除損害賠償范圍的界定作全面論述。
二、合同違約解除賠償范圍概述
“損害賠償之債在實務上最稱重要,萬流歸宗,民法上之問題,實以此為核心。”[1]損害賠償體現在合同領域,指因契約關系而發生損害賠償,即因契約債務不履行而發生損害賠償之權利義務。債務不履行,包括債務人不為給付,不為完全給付及遲延給付等情形。
合同解除損害賠償是指因合同解除對一方當事人因此而產生的損害應承擔的賠償。我國《合同法》規定的合同解除的條件,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協議解除的條件,二是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三是違約行為,這里的違約行為一般指根本違約,包括遲延履行、拒絕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其他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違約行為。其中,因違約行為致使合同解除的情況在審判實踐中最為常見,最為復雜,以及最具爭論性。合同因違約解除,非違約方是否有權向違約方要求損害賠償,如果有權要求賠償,損害賠償的范圍又如何界定,這些都是要討論的內容。
三、合同解除與損害賠償的關系
關于合同解除與損害賠償的關系,向來有兩種基本主張:
其一為以德國民法為代表的選擇主義,即于債務不履行時,債權人得就解除合同或主張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擇一行使(德民325條、326條)。合同解除與損害賠償互相排斥,不能并存。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商標侵權應該如何處置的
2020-12-26搭網約車上下班發生交通事故能工傷賠償嗎
2020-12-03股票被保全后還能交易嗎
2020-12-06什么是區塊鏈
2021-03-25夫妻離婚孩子撫養權怎么判
2021-03-06精神暴力犯罪嗎
2021-01-16婚前贈與沒有結婚協議能不能生效
2021-01-16兒子租父親的房子合法嗎
2021-03-08交通事故糾紛管轄
2020-12-01什么是瀆職侵權罪
2021-02-14離職時扣除工裝折舊費合法嗎
2020-12-05試用期工資的約定
2021-02-07小區綠化“縮水”業主如何維權
2021-01-01降低損失的退保技巧有哪些
2020-12-22農村自住建房傷亡賠償案件分析及對策有哪些
2020-12-11貨運運輸合同的保險的規定是什么
2020-11-09保險合同解除的分類有哪些
2020-12-17車輛自燃險有必要買嗎
2021-03-24保險未盡說明義務 事故后應理賠
2021-03-15公房拆遷如何計算補償,補償款如何分配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