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約邀請的法律意義
要約邀請是事實行為還是意思表示,至今還存在著對立的觀點。有的學者指出,要約邀請性質上為事實行為,而非意思表示。要約邀請不是一種意思表示,而是一種事實行為,也就是說,要約邀請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在發出要約邀請時,當事人仍然處于訂約的準備階段。還有的學者將要約與要約邀請作出比較:要約是旨在訂立合同的有法律意義的意思表示行為,行為人在法律上須承擔責任;而要約邀請則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行為人無須承擔責任。因此,要約邀請在性質上是一種事實行為。要約邀請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事實行為,但它是具有一定的法律意義的事實行為。
以上觀點的理由并不充分:第一,要約邀請是一種預備行為、當事人處于訂約的準備階段,這并不是要約邀請是事實的理由。第二,對要約邀請而言,行為人并非一概無須承擔責任,行為人在要約邀請中有qz等違法行為時,仍然要承擔合同法上的責任。第三,要約邀請作為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其法律意義是如何產生的?難道與要約邀請的無關嗎?要約邀請的法律意義正在于要約邀請的內容,比如拍賣公告是要約邀請,拍賣公告中的拍賣標的物、拍賣時間、地點的規定能夠隨便改變嗎?上述內容的效力,實際上是意思表示內容的效力,其實,學者們主張要約邀請是事實行為,并沒有什么站住腳的理由,只不過是慣性思維而已。
事實行為與表示行為是相對應的概念。事實行為是非表示行為,效力之發生,不取決于當事人的心理狀態,不取決于當事人的意志;而要約邀請,是表示行為,包含了當事人訂約的愿望,甚至包含了交易條件,其效力之發生,取決于邀請人的意志。因此,可以排除要約邀請是事實行為的結論。要約邀請是表示行為,表示行為中最重要者是意思表示。應當在表示行為的基礎上討論要約邀請是否為意思表示。若要約邀請為意思表示,則要約邀請就可構成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是依當事人的意思,能夠發生私法效果的行為。
《合同法》第15條規定:“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已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從該條的規定來看,要約邀請的意義被限制在使他人能夠向自已發出要約,僅僅是一種締約意向信息的傳遞,要約邀請,只不過使“自已”(受要約人)特定化、明確化了。我國《合同法》關于要約邀請的規定,秉承傳統,認為要約邀請僅僅是締約的準備,僅僅是向相對人發出的要求提供要約的呼喚,而忽視了要約邀請的另一個法律意義—提出交易條件甚至使交易條件具有拘束力。
要約邀請可以分兩類。一類是提出交易條件的要約邀請。《合同法》第15條所述的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不僅向他人(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多數人)邀請發出要約,還提出了某些交易條件。商業廣告則分為提出交易條件和單純宣傳兩種情況。當事人還可以在要約邀請中提出交易條件的保障。以格式條款為例可以說明,因為格式條款通常提出了交易條件。格式條款既可以以要約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可以以要約邀請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經營者利用店堂告示(格式條款的一種表現方式)提出:“假一罰十”,這個“假一罰十”的意思表示,不是要約(因為它缺少合同必要條款),只能是要約邀請;在嚴格意義上它也不是交易條件,而是交易的保障。經營者提供合格的商品是第一次給付,“假一罰十”,是第二次給付,是第一次給付不符合約定的演變,是締約責任(合同無效時)或者違約責任(合同有效時)的承擔。要約邀請中“假一罰十”、“缺一罰十”這一類諾言如果不能確認為先合同義務或者不承認其可以演變為合同義務,則相對人就會二次受害。
筆者認為,提出交易條件或提出交易條件保障的要約邀請,可以構成法律行為。這種法律行為是單律行為。這種要約邀請之所以是法律行為,是因為它依據邀請人的意志,在邀請人與受邀請人之間產生了法律關系,在這個法律關系中,受邀請人是權利主體。這個權利是依照邀請人單方面的意志產生的。
還有一類是未提出交易條件的要約邀請,“詢價”就是如此。甲方給乙方去信,問:“你公司的汽車以多少錢一輛銷售?”此詢價盡管被學者們習慣地認為是要約邀請,但是它并不包含交易條件,即不包含合同的條款,因而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意思表示。真正的意思表示,能夠產生私法上的效果,能夠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關系。我國《合同法》把要約邀請都規定為意思表示,已經偏離了意思表示的本質。對不能因當事人意志內容產生法律關系的要約邀請,也不是事實行為,因為它仍然是一種表示行為。現行《合同法》第15條把所有建議相對人發出要約的行為,都規定為意思,只是屈就了學者的一般觀點,它的危害是否認或者忽視了要約邀請作為意思表示的效力。以上表明,要約邀請的法律意義不僅在于邀請他人向自已發出要約,還在于提出交易條件以及與交易條件有關的條件,而且這些條件可以拘束邀請人,可以構成先合同義務,也可以進入合同,演變成合同義務。如果作為意思表示的要約邀請,沒有合同的內容或者條件,還能發生效果意思嗎?還能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權利和義務嗎?—答案是不能。如果要約邀請不能發生效果意思,不能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權利和義務,它的存在價值就受到了挑戰。
如果你有其他問題,可以向我們律霸網的律師進行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涉外撫養收費多少錢
2021-01-14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不服如何處理
2020-12-11董事會會議生效條件是什么
2021-03-25反擔保抵押物能否辦理注銷手續
2021-01-24訂婚后退婚財產處置協議怎么寫
2021-03-13沒有結婚證家暴怎么辦
2021-01-23婚姻法關于離婚協議法律如何規定
2020-11-18贍養老人能否以提供住房為準
2020-12-09勞務工有什么合同
2021-01-30哪些人可以辭退
2020-12-09實習期工資怎么算
2020-11-15別人逗狗將我傷害,該怎么索賠
2020-12-10被辭退需要辦離職手續嗎
2021-03-10三責險何時免賠
2021-03-07保險合同糾紛案例
2021-01-11汽車自燃房子火災怎么賠償
2021-01-23解除保險合同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06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2021-01-29怎么才能承包林地
2020-11-16土地出讓合同的性質是什么
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