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承諾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承諾本應在承諾期限內作出,超過有效的承諾期限,要約已經失效,對于失效的要約發出承諾,不能發生承諾的效力,應視為新要約。如德國民法典第150條、日本民法典第523條、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160條均規定,遲到的承諾,視為新要約。有的國家規定,如果要約人欲使該承諾生效,則應當立即通知受要約人。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326條第3款規定:“即使承諾遲延,要約人亦可以保留遲延承諾的效力,但是,以立即向另一方發出通知為限。”這樣規定的結果與德國、日本以及臺灣地區的規定是一樣的。遲延的承諾視為新要約,立即發出通知等于是對此新要約的承諾。
遲到的承諾視為新要約,英美法也有同樣的原則。但是,英美法的要約通常是虛盤,其有效期常常采用合理期限進行推定。如果承諾明顯地遲發了,明顯地超過了合理期限,當然不能生效。但是,有許多承諾難于判斷是否在合理期間發出的。判例法認為,如果受要約人有根據認為其承諾是在合理期間內發出的,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要約人應當接受這個承諾。如果根據他的理由斷定這個承諾已經逾期,不愿承認這個承諾,他就必須把這個意思及時通知受要約人,否則承諾有效、合同成立。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1條第1款的規定與意大利的規定相仿:“逾期接受仍有接受的效力,如果發價人毫不遲延地用口頭或書面將此種意見通知被發價人。”《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2.9條中也有類似的規定;“逾期承諾仍應具有承諾的效力,如果要約人毫不延遲地告知受要約人該承諾具有效力或就該承諾的效力發出通知。”通則的解釋是,逾期承諾通常無效,本條中此項的規定與《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1條的規定一致。如果要約人接受逾期承諾,則在一項逾期的承諾送達要約人時,而不是在要約人通知受要約人其認為該逾期承諾有效時,合同視為成立。并舉例說明:甲指定3月31日為承諾其要約的最后期限。乙的承諾于4月3日送達甲。甲仍然對該合同有興趣,愿意接受乙的逾期承諾,并且立即通知了乙。雖然該通知是在4月5日才送達乙,但合同于4月3日成立。
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申請工傷鑒定四個月了還沒下來怎么辦
2021-02-13商帳追收的作用是什么
2020-12-22兩個人合作的發明創造誰有申請權
2021-01-22保證合同是諾成合同嗎
2021-01-27女方出軌男方提出離婚需要什么證據
2021-02-25辦理房產證有時間期限嗎
2021-02-25冤假錯案怎么舉報
2021-03-19擔保提存的給付條件
2021-02-02房產中介能能否索要中介費
2020-12-29集資房轉讓需繳納什么費用
2020-11-16事業單位合同工雙休嗎
2021-02-21懷孕被裁員公司如何補償標準
2021-02-21疫情春節停工期間工資怎么算
2021-01-23對工傷認定不服可申請仲裁嗎
2021-02-11勞動爭議能追加被申請人嗎
2020-12-02購買兒童意外傷害賠償保險的注意事項
2021-01-16車輛出險保險索賠技巧
2020-11-11保險合同的體現形式包含有哪些
2021-03-03如果未超過保險限額由誰負責支付賠償款
2021-01-22保險公司經辦人擅改簽單日期導致的保險合同糾紛的理賠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