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撤銷權被告的規定
通常將不當處分而讓其他人失去利益的破產人當做被告,進行起訴,走法律程序。對于破產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前一定期限內所為的有害于破產債權人利益的行為。
破產撤銷權構成要件
破產撤銷權的構成,一般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
1、能夠予以撤銷的行為,必須是有害于債權人利益的行為。何謂有害于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是指該行為減少了破產人的現有財產后增加了破產人的負債,使得債權人的受償比例受到了減損的行為。這種行為的直接或間接受害者是全體破產債權人。
對于行為的“有害性”,有的國家采用的是一般性標準,有的國家則采用的是債權人地位標準。前者是指行為的發生致使債務人的責任財產減少,導致債權人的受償受阻或增加難度,該標準立足于行為的發生是否使債務人責任財產的經濟價值有所減退的角度考慮;后者則基于債權人地位平等的破產法基本觀念出發,即某一行為使個別債權人獲得比行為發生以前有利的地位,如果沒有該行為的發生,則該債權人的實現權利的程度會低。
有害于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既包括有償行為,也包括無償行為。有償行為包括非正常壓價出售企業財產等,這里的有償,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給付,但并不是相應的對價,既可能是一粒芝麻和一個西瓜的關系,也可能是一個大西瓜和一個小西瓜的關系。無償行為包括放棄財產權利、增與等。
2、能夠予以撤銷的行為,必須是有害行為發生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臨界期間。
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一定期間內所為的某些行為,破產管理人或破產清算人有權請求法院撤銷,這個期間稱之為臨界期間。之所以有是否啟動破產程序之分,原因是,破產程序一旦啟動,破產債務人的財產即歸破產管理人或清算人所占有、管理和控制,而破產債務人失去了占有、處分的權利,即使處分亦屬無權處分,不發生物權效力,也不會損害債權人的利益。而債務人的損害行為往往發生在破產程序開始前,因此,只有對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有害行為的存續期間加以限制,才能維護交易安全,平等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各國立法均規定有一定的臨界期間,有的還根據不同的行為設置不同的期間,行為的危害性越大,期間越長,反之越短。例如德國破產法規定無償行為的臨界期間為10年,相符補償的臨界期間為3個月;芬蘭破產法規定欺詐性行為的臨界期間為5年或10年,而未到期債務進行清償的臨界期間為90天。在我國,目前法律未規定不同的臨界期間,通常認為我國破產法的臨界統一規定為6個月,這6個月,是指破產程序啟動時即法院受理破產申請之日前的6個月,而在受理破產申請之日至破產宣告之日仍存在一個期間,這期間發生的有損債權人利益的行為,亦屬撤銷范疇。
這種關于臨界期間的規定的相同性,過于單一、籠統,使得有害程度不同的行為對交易安全的餓潛在危脅程度相同,形成明顯的不合理。綜觀目前國有中小型企業的破產案件,企業在申請破產前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已沒有清償能力,啟動破產程序實乃迫不得已,此時,破產債務人已無什么資產,極大地降低了破產清償率。
因此我國破產法也應規定不同的臨界期間,對危害性大的損害行為如無償行為、隱匿、私分、毀損財產行為的臨界期間可作相應調整,增長到1至2年。在審判實踐中,破產債務人惡意損害債權人整體利益的行為,法官可以運用臨界期間的適當擴張原則,盡量予以撤銷,最大程度維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
3、能夠予以撤銷的行為,必須存在有基于被撤銷行為而實際獲益的人。
破產撤銷權行使的主要作用在于恢復原狀,追回被破產債務人不當處置的財產。破產管理人或破產清算人要行使破產撤銷權,追回破產財產,必須找到被追償的主體,該主體就是破產債務人實施損害行為的實際獲益人,只有實際獲益人存在,破產撤銷權才能得以實現。反之,如果沒有實際的行為獲益人或行為獲益人已死亡或注銷,無其他財產可供執行,破產撤銷權則無法行使。
4、能夠予以撤銷的行為,就無償行為而言,破產債務人主觀上要有惡意。
對于破產債務人主觀上的惡意,是否應作為破產撤銷權的構成要件,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觀點一認為應將惡意性的行為作為行使破產撤銷權的要件,觀點二認為不應將有損債權人利益的惡意作為構成破產撤銷權的要件,觀點三認為應區分有償行為和無償行為。有償行為應以當事人主觀上的惡意為要件,無償行為是要損害行為人利益,即應撤銷。
在破產債務人為無償行為的情況下,相對人未支付對價,行為一旦被撤銷,對其利益影響甚微,故可以不考慮當事人的主觀上有無過錯,只要害及債權均可撤銷。但對于有償行為,因合同自由原則意味著當事人可以自由確定交易的價值,當事人以某種價格或基進行交易一般具有合理性,因此在否人破產債務人有償行為的效力時,應將當事人的主觀惡意考慮在內。
當債務人為該行為時,明知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受益人于受益時,亦知有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事實存在,即為惡意,應予以撤銷。在有償行為中,債務人的惡意是破產撤銷權成立的要件,受益人的惡意是破產撤銷權行使的要件。
我國破產法未規定破產撤銷權的行使與當事人的主觀態度的關聯性,但在審判實踐中,由于破產撤銷權的行使涉及到相對人的利益,應適度地考慮當事人的主觀惡意,其理論依據是我國民法關于破產撤銷權的相關規定。
民法規定的破產撤銷權的適用范圍包括兩種情形:
一種是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或無償轉讓財產的行為,該情形不考慮債務人的主觀態度,因為債務人無償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已表明了自己的惡意;
另一種是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受讓人明知該情況的,該行為的有償性,決定了法律要考慮當事人的主觀態度。由于破產法上的破產撤銷權是民法破產撤銷權在破產程序中的拓展和延伸,是特殊性與一般性的關系,應受民法一般性原理的調整,以適當擴張可撤銷行為。
破產撤銷權行使的限制
破產撤銷權的設置目的為了保護債權人行的利益,所以破產撤銷權存在的依據就在于破產撤銷權的對象侵犯了債權人行的利益。如果沒有利益遭受侵犯,撤銷權就沒有合理的存在基礎。僅就《企業破產法》第31條第3款“(一年內)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條文而言,從文意上屬“偏頗性清償”,從而損害了部分債權人行利益。若僅從損害結果看,“偏頗性清償”損害了債權人行的利益。但對于偏頗性行為的構成要件中,若只注重行為客觀上的偏頗性后果,而對于此種行為發生的背景、客觀行為和主觀方面在所不問的話,則將顧及交易穩定、安全和秩序。因此,有必要對破產撤銷權在主、客觀方面進行適度的限制。
1、破產撤銷權主觀方面的限制
撤銷權的主觀要件,是指債務人、交易相對人以及轉得人行為時具有的主觀思想狀態對撤銷權的構成有無影響。有以下幾種情形,應當作為判斷撤銷權主觀方面的限制:
(1)債權人行與債務人不存在惡意串通的情形
行為人主觀之惡意的設定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破產立法政策和立法目標。側重于保護債權人行利益,就少設或不設可撤銷行為的主觀要件,以方便破產管理人行使破產撤銷權,最大限度地保護債權人行利益;如果側重于保護債務人利益,破產法就重視設定可撤銷行為的主觀要件,加重破產管理人申請撤銷有關行為的證明責任,保證破產撤銷權行使的慎重性,從而保障債務人行為的有效性。我國目前在司法實踐中,對于破產撤銷主觀上是否存在惡意、是否以惡意串通作為構成要件,存在著重大爭議。
(2)債權人行不知債務人達到破產界限的情形
臨界期內債務人未必都達到了破產界限,債務人因決策失誤、資金鏈斷裂,“一夜”之間走向破產不是沒有可能。
對此,債權人行在履行破產撤銷權抗辯時,應當提交當時債務人經營狀況的證明,比如企業資產負債表、社保繳費紀錄、等企業利潤表、納稅記錄、企業用電量等,以證實債務人在追加擔保時并不存在資不抵債、瀕臨破產的窘景。
(3)合理對價的認定
決定行為是否會被撤銷,還要考察客觀上獲得對價的程度。合理對價要比較轉讓的財產價值和債務人收到的價值之間的大小,如果債務人的所得是顯著低于該行為所造成的損失,那么該行為在效力上具有可撤銷性。不過畢竟要求的是合理的對價而非簡單的等價,因而如果該交易對債務人不利,就要對整個交易內容進行檢查,并全面考慮該交易對企業的影響。
2、破產撤銷權客觀方面的限制
(1)臨界期間內債務人未達到破產界限
我國現行破產法把臨界期間規定為破產案件受理前的1年,在此期間內相關的行為如放棄債權提前清償未到期債權等都被直接規定為需要被撤銷。
(2)以新還舊
在目前金融背景和環境下,金融機構普遍對債務人存在借新還舊的問題,從理論上講金融機構借新還舊屬于對舊貸款的延期還款處理,并不屬于發生新的借款關系,其債務屬于既存債務,對于借新還舊后新提供的擔保,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意見屬于“事后抵押”。
(3)追加貸款
以新還舊的客觀方面限制,同樣適用于債務人在追加貸款過程中,作為相應對價的事后抵押行為。金融機構在解決中小企業資金信貸方面,出于自身安全方面的考慮,在債務人未能歸還前一筆借款的前提下,應債務人的要求或政府的要求,追加貸款以扶持企業發展,此時要求對企業未提供財產擔保的金融債務提供實物抵押,此種行為金融機構不存在主觀惡意,因此當然應當作為破產撤銷權的客觀方面的限制。
(4)債務人惡意破產
債務人為惡意逃避債務存在利用破產制度來損害金融機構合法利益的行為。在現實中債務人由于所負債務較多,相對于社會債權,金融債權往往被作為最后清償的對象及抵賴的對象。一些債務人往往預先從金融機構貸得款項,而后利用破產制度,故意制造債務特別是擔保債務,從而使企業破產或頻臨破產,致使金融債權陷于懸崖邊緣。對于債務人的此種惡意行為,亦應作為破產撤銷權的客觀方面的限制。
破產撤銷權的行使范圍
1、債務人惡意損害債權的行為。我國破產法中規定的隱匿、私分、毀損、拋棄財產的行為即為惡意損害債權的行為。由于該行為屬于事實行為,不是法律行為,破產管理人或清算人可通過侵權損害賠之訴或不當得利返還之訴追回財產。
2、債務人的無償行為。債務人的無償行為是指破產債務人將本屬于破產財產或權利的以無價或幾近無代價的方式過度給第三人的行為,包括1、無償轉讓財產,如增與,2、放棄財產或權利,作為的放棄,如免除債務人的清償義務不作為的放棄,如對將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不依法律規定方式中斷。3、對外提供無償擔保。
3、可撤銷的非正常交易行為。非正常交易行為是指在破產程序開始前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按過低價格與他人進行交易而侵害債權人的行為。我國破產法明確規定了非正常壓價出售財產的行為可撤銷行為。判斷非正常壓價的標準,從理論上講,應與出賣時的市場價格水平大體相當。
4、可撤銷的偏頗行為。偏頗行為是大陸法國家的用語,指債務人在臨界期間內實施的,使個別債權人的地位得到伏于其他債權人的行為。在英美法國家稱為優惠行為。
從上面律霸網小編為大家介紹的相關法律知識,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律霸網小編提醒大家在日常中對于一些資金等問題,一定要多加注意,防止一些破產的現象出現,更多相關的法律問題,可以咨詢律霸網專業的律師幫忙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可撤銷保證責任如何承擔
2020-11-25企業如何登陸新三板掛牌
2021-02-13離婚夫妻財產分割相關規定
2021-02-08異地審理需要怎么申請
2021-03-18懷孕工傷事故怎么賠償
2020-12-19信用卡逾期多久會被終止合同
2021-01-01合同變更的原因包括什么方面
2020-12-23什么叫集資房,集資房買賣最新規定
2021-01-05勞動補償金與賠償金分別是什么
2020-11-08勞務外包員工工資待遇有什么規定
2021-01-22公司拖欠生育津貼是否屬于違法行為
2021-03-15辭退發工資嗎
2021-02-28新大洲產品責任保險條款
2020-11-22保險合同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2020-12-31保險經紀人是什么呢
2021-03-21人身故了保險公司理賠時間是多久
2021-01-26司機無責保險公司該怎么賠
2021-02-21沒劃痕險怎么走保險
2021-02-09巨額保險賠償金遇繼承權爭議
2020-11-21什么叫做保險中的責任限額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