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要旨]
資產公司在以整體打包方式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時,對其中某特定債務人企業而言,若資產公司獲益極少,而該特定債務人因債權轉讓所受損失甚大時,資產公司之讓與行為難謂正當行使,己構成權利濫用,應予禁止,該債權轉讓行為應認定無效。
[案情]
1992年10月5日,**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股份)向沈陽市人民銀行開辦的沈陽金融市場拆借資金1億元,借款到期后,**股份未履行全部還款義務。2005年5月27日**行營業部將10,967萬元(本息掛帳)債權轉讓給中國華*資產管理公司沈陽辦事處(以下簡稱華*資產)。嗣后,**股份仍未履行還款義務。2006年6月22日,華*資產向**股份發出《關于妥善處理銀行不良資產的溝通函》,要求2006年6月30日前,提出正式的償還或回購計劃并書面送交。2006年6月30日,**股份向華*資產發出《關于回購不良貸款的意見》,公司提出以5-8%的比例回購上述不良資產的意見。華*資產對于**股份提出的回購意見未作回應。2006年8月3日,華*資產在經濟日報上發布《中國華*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公告》,表示其擁有對沈陽等11個地區政策類剝離資產、損失類資產及抵債類實物資產,共涉及3304戶企業,總金額為11,321,201,924.71元,現擬對上述資產進行打包整體處置,特予以公告,欲了解資產包詳細信息將登陸華*資產網站。2006年8月26日,中國華*資產管理公司批準對沈陽辦事處的整體打包處置項目進行立項,請沈陽辦事處按照公司規定盡快制定正式處置方案報送公司審批。2006年11月7日,華*資產在遼寧日報上發布資產推介公告,該公告也未列明債務人的具體名稱及債務數額,登有欲了解資產包詳細信息請登陸華*資產網站字樣。2006年11月16日,華*資產在中國證券報上發布招標公告,表示欲將沈陽、撫順、本溪、丹東、遼陽、鐵嶺六地區3177戶資產包,資產金額為1,095,501.34萬元的不良資產進行招標。請愿參加投標的投標人于2006年11月18日前以傳真形式報名,投標日期初定于2006年11月15日,開標不超過三個工作日內進行。2006年12月7日遼寧誠信公證處為2006年11月30日華*資產處置不良資產競價活動出具公證書,證明該次招標活動因未滿足華*資產競價底價要求而終止,但未對該次招標活動的具體招標債權及具體參加人進行公證。2006年12月28日,華*資產與**和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生)簽訂資產轉讓協議,約定華*資產將前述資產金額為1,095,501.34萬元(包含本案債權)的不良資產及相關權益全部轉讓給**和生,轉讓價款為10,880萬元,支付時間截止2007年3月31日。**和生按約定時間將全部價款支付完畢。2007年3月,華*資產在將本案債權轉讓給**和生之后,又以自己名義向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股份償還本息合計10,967萬元的欠款。華*資產與**股份于2007年4月9日在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主持下達成調解協議,協議內容為**股份于2007年9月30日前償還華*資產1500萬元,2007年10月30日前,雙方另行商定以資產重組方案償還剩余欠款9467萬元,如雙方未就剩余欠款達成資產重組協議,則**股份向華*資產償還剩余欠款9467萬元。2007年4月10日,華*資產就前述調解協議確認債權與**和生簽訂具體債權轉讓協議并于2007年4月16將債權轉讓事宜通知了**股份。**股份于2007年4月16日、5月31日、7月3日共向**和生支付6,050,260元。2007年12月6日,**股份在中國證券報上發布**股份重大事項公告,內容為:“華*資產就**股份拖欠其本息合計10,967萬元的欠款向遼寧省高級人民提起訴訟,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內容為**股份于2007年9月30日前償還華*資產1500萬元,2007年10月30日前,雙方另行商定以資產重組方案償還剩余欠款9467萬元。在公司履行調解協議期間,華*資產于2007年4月將公司上述債務打包賣給**和生,截止目前公司己向**和生付款6,050,260元”。2007年12月19日,**股份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確認華*資產與**和生簽訂的債權轉讓協議無效。
[裁判]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之規定,判決如下:被告中國華*資產管理公司沈陽辦事處與**和生科技有限公司所簽債權轉讓協議無效。
本案案件受理費590150元由被告中國華*資產管理公司沈陽辦事處負擔。
[評析]
一、權利濫用的界定及后果
權利旨在使權利者得享受的法律上利益,行使權利旨在維護自己權益的正當行為,法所不禁。惟近世法律,已由權利本位進入社會本位,其保護權利,固在維護個人之利益,但同時亦在維持社會之秩序及增進公共之福祉,因而個人行使其權利,即不能不顧他人及社會之利害,而恣意為之,尤不能只知有己,而不知有人,以破壞共同生活及社會秩序的和諧與安定。故權利行使須受限制,乃-屬當然。瑞士民法第二條第二項有“權利之顯然濫用,不受法律保護”,日本民法第一條第三項有“權利之濫用,不許之”,德國民法第二百二十六條“權利之行使,不許專以損害他人為目的者”,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一項有“權利之行使,不得違反公共利益,或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等皆有明文規定。所謂權利之濫用,是指權利人行使權利,違反法律賦予權利之本旨(權利之社會性),因而法律不承認其行使權利之行為。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其本質非僅在保護權利人,亦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因而權利人之行使權利,符合法律賦予權利之本質方可。我國現行法律雖未設有權利濫用禁止之明確條文規定,但從我國《民法通則》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及第七條“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合同法》第六條“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和第七條“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等規定觀之,權利濫用禁止應為上述法律條文中的應有之義。但上述條文確定的僅系權利是否濫用的一種抽象的標準,在司法適用上不易操作,難收實效。故應采用一客觀標準,方能遏制權利行使過程中權利濫用之行為。有無權利濫用,應就權利行使所具有的社會化內涵及客觀的利益衡量標準加以判斷。若權利行使,專以損害他人為目的(損人利己),或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因權利行使權利人自己得利極少,而他人及社會所受損失極大)時,則構成權利之濫用。若構成權利濫用,則權利行使所為之法律行為應認定無效。
二、權利濫用禁止對本案之適用
華*資產轉讓債權之行為,難謂系正當行使,已構成權利濫用。理由是:華*資產與**和生訂立的債權轉讓合同中并無轉讓價款的約定,先前的資產轉讓合同中雖有**和生支付價款的約定,但該10,880萬元系針對價值100億余元整個資產包的對價,華*資產、**和生均不能舉證證明其針對本案訴爭**股份債權所付價款的事實,依據**和生付款10,880萬元購買資產價100億余元及其中**股份債權為10,967萬元的事實,認定**和生為購買上述**股份債權而支付的價款尚不足2%(為1.71%),此對價與**股份在回函中所提出的5-8%比例回購價有明顯差異,亦與華*資產在處置該資產的調查報告中所稱對**股份的受償比例為33.98-40.98%之間,回收額為3800萬元說法相差甚遠。由此判斷,華*資產在關于**股份債權讓與上獲利較少,而對**股份卻損害極大。因該債權之轉讓他人,**股份籍以希望獲得資產重組,求得喘息之機會亦不復存在,依據本案事實,**股份將會面對隨之而來的億元資產被強制執行的困擾,作為仍未擺脫困境的上市公司**股份其境況如何可想而知。綜上,華*資產行使債權轉讓之行為,自己得利較少,而**股份及社會損失甚大,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第四條關于民事活動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之規定,其讓與債權非正當行使,已構成權利濫用,應予禁止,本案訴爭債權轉讓應無效。
三、結語
由此案引發我們一點思考,行使權利固屬權利人之自由,但法律賦予權利之本質(權利社會性),要求權利行使應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否則,只知自己,不顧及他人,難免殃及共同生活及社會秩序之和諧與安定,法律對此失衡之利益自應作出調整。尤其是當前資產公司在以整體打包處置銀行不良資產過程中,要注意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數以萬億的國有金融債權的剝離與處置,絕不僅是銀行、資產公司與受讓人之間簡單的債權轉讓關系,而是巨額國有資產的流動與利益再分配問題。為此,利益攸關方博弈激烈,引發糾紛的某特定債務人企業往往就包含其中。這種債權轉讓能否在公開、公平、公正程序下進行,事關全體國民和國家的利益,人民法院在相關案件審理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對資產轉讓程序、標的等各方面進行重點審查,比較衡量各方利益以定之。以防止追償訴訟成為少數違法者謀取暴利的工具,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本案審理的**股份作為債務人請求確認債權轉讓無效案,目前還未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對此類似糾紛予以規范,本案依據民法通則,合同法中有關行使權利應以誠實信用及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原則的應有之義,引申出權利濫用之禁止原則加以運用,認定華*資產作為權利人在處置訴爭的**股份債權時,獲利極小,而作為債務人的**股份因該債權之讓與所受損失極大,基于雙方利益之考量,華*資產之讓與行為難謂系正當行使,已構成權利濫用,應予禁止,進而認定雙方訴爭的債權轉讓行為無效。
該案裁判的理念及結果,與近日最高法院下發的《關于為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務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中有關在處理金融不良債權轉讓糾紛案件時,要注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規定精神相吻合,本案裁判對于當前因資產處置引發的類似糾紛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如果讀者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合同買賣糾紛時效是怎樣的
2021-01-05因生病不能勝任工作離職補償是怎樣的
2021-03-09什么工作可以雇傭童工
2021-03-01拆遷維權委托律師需要多少費用
2020-12-18工會之間股權無償轉讓要交稅嗎
2021-02-20選擇擔保公司的擔保方式是否弱于抵質押
2020-12-14解除收養關系糾紛的規定是什么
2021-03-04股權無償轉讓和股權贈與的區別
2020-12-04經理約談說解除合同有效嗎
2020-12-30合同債權質押涉及到三方當事人是誰
2020-11-10法律允許將房子登記在孩子的名下嗎
2021-03-02軟件偷偷打開攝像頭竊取用戶信息違法嗎
2020-11-22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有哪些不同?
2020-11-08試用期過了卻沒有績效工資合法嗎
2020-12-16五一哪天算三倍工資
2021-02-18私人幼兒園疫情不上班有工資嗎
2020-12-14這種情況能否獲得人壽保險公司經濟補償
2021-02-02交通意外險理賠會賠多少
2020-11-16產品責任糾紛如何進行歸責
2020-11-27保險法修改可圈可點
20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