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申請回避制度
1、回避適用的對象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適用回避的人員包括:審判人員(包括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員等。
2、適用回避的情形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是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如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等);與本案有利害關系(如鑒定人是本案爭議標的的所有人之一);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這里所指的“其他關系”,是指除與本案有利害關系及與當事人有近親屬關系之外的親密或仇嫌關系,足以影響案件的公正審理(如審判人員是案件一方當事人的最親密的朋友)。
3、回避的程序
回避的提出,可以是當事人提出申請,也可以是審判人員或者其他參與訴訟的人員主動自行提出。回避應當在案件審理時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回避申請提出后,是否準許,由法院決定,具體程序為:審判人員的回避,由法院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3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
4、回避的法律后果
在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到法院作出是否同意申請的決定期間,除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外,被申請回避的人員應當暫停執行有關本案的職務。法院決定同意申請人回避申請的,被申請回避的人退出本案的審理或訴訟;法院決定駁回回避申請而當事人申請復議的,復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審判或訴訟。
綜上所述,民事訴訟法中的回避制度是針對案件審理的司法人員制訂的,如法庭的審判人員、鑒定人員等等,如果司法人員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就不能保證該司法人員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做到絕對的公平公正,對于當事人來說是不公平的,而這些司法人員是否應該回避,可以由當事人向法院提出,也可以由該司法人員自行提出,再由法院院長或者審判員決定是否應該回避。如果您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是還有其他方面的法律知識想要了解,小編建議您不妨登陸我們律霸網的網站進行在線律師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老年人無房居住如何處理
2021-03-15怎么查自己是否有罰單
2020-11-14集體清償程序可否行使別除權
2020-12-01不得減刑的幾種情形
2021-02-26沒有辦理離婚登記簽訂的離婚協議財產分配有效嗎
2020-12-06如何認定行人故意事故
2021-01-17不可撤銷的擔保合同幾年失效
2021-02-24雇傭算承包關系嗎
2020-12-09工作中猝死怎么賠償
2021-02-28職工集資建房政策有什么規定嗎
2021-03-21競業禁止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0-12-08勞動合同終止的法律問題
2021-02-26競業禁止與競業限制的主要區別在哪些方面
2021-02-08單位調崗調職調薪勞動者要如何應對
2021-01-18意外傷害保險報銷比例是什么
2021-03-23父母可以給成年子女購買死亡險嗎
2021-01-10交通事故中一方逃逸保險公司應怎樣賠償
2021-01-05適用保險新條款 不可忽視溯及力
2020-11-27撞墻事故該怎樣索賠
2021-02-04從保險代理人處買到不存在的保險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