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繳養老保險受仲裁時效限制嗎
勞動者向用人單位主張欠繳的養老保險費是受仲裁時效期限的。
養老保險費屬于國家要求用人單位為勞動者繳納的五大社會保險之一。具有強制性、保障性和福利性。所謂強制性就是國家立法,強制實施,受保人必須參加,參保人必須接受,雙方都不能自愿。繳費的個人和單位雙方都必須按照規定的費率繳費,不能自愿;所謂保障性,就是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以從根本上安定社會秩序;所謂福利性,就是養老保險不能賺錢盈利,必須以最少的花費,解決最大的社會保障問題。
那么,勞動者向用人單位主張欠繳的養老保險費是否有仲裁時效期限的限制呢?在這里會產生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追索欠繳的養老保險費而發生爭議?;另一種情況是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追索欠繳的養老保險費而發生爭議;對于后者我國《勞動法》對勞動仲裁時效期限規定如下:“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對于因追索欠繳的養老保險費而發生勞動爭議的爭議發生之日如何界定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二)》第一條第(三)的規定,“勞動關系解除或者終止后產生的支付工資、經濟補償金、福利待遇等爭議,勞動者能夠證明用人單位承諾支付的時間為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后的具體日期的,用人單位承諾支付之日為勞動爭議發生之日。勞動者不能證明的,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之日為勞動爭議發生之日”。本法條中的“等”字是一個范圍非常廣泛的概念。結合該法條的整體內容理解,我認為除了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爭議之外,其它在勞動關系解除或終止后所產生的爭議均可以涵蓋。在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后勞動者向追索欠繳的養老保險費也在該法條的涵蓋范圍內。因此我認為追索欠繳的養老保險費而發生的爭議既然屬于《勞動法》調整的范圍,就應該適用《勞動法》及其司法解釋關于仲裁時效期限的規定。既應該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否則,喪失請求勞動保障部門保護其追索欠繳養老保險費的勝訴權。
再者,根據養老保險費具有福利的性質來看,養老保險費屬于勞動者福利待遇的范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二)》第一條第(三)項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福利待遇而產生爭議的“勞動爭議發生之日”作出了規定。既然對勞動爭議發生之日作出了規定,那就應該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六十日起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否則就喪失請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保護其追索養老保險費的勝訴權。
繳納養老保險費具有強制性,屬于國家通過立法來進行強制性規范。將用人單位為勞動者繳納養老保險費規定為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雙方均不能自愿選擇。若單位拒絕繳納,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可以對單位進行處罰,但《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二十條規定:“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在2年內未被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發現,也未被舉報、投訴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再查處。因此,用人單位不繳納養老保險,自侵權行為發生之日起超過2年,若有持續情形的,自侵權行為終止之日起超過2年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再查處。盡管養老保險費進入國家統籌基金,間接涉及到公共利益。作為代表國家行使勞動保障權利的勞動監察部門對超過2年的也不予查處。簡言之,國家追究用人單位欠繳養老保險費的時效期限自行為發生或終止(持續型)起2年。并不是國家永久可以追究用人單位的補繳責任。
參照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若干問題研討會紀要第四大點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若干問題的第(三)項“勞動者請求用工單位補繳社會保障費的,應從勞動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用工單位沒有為其繳納社會保障費之日起二年內主張,因逾期主張而被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依《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二條規定裁決不予受理后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駁回其訴訟請求”。雖然確定的是在兩年內主張用工單位沒有為其繳納社會保障費的權利,與《勞動法》規定的六十日有所不同。應理解為依照《勞動法》第八十二條規定,如果雙方沒有發生爭議,就不存在六十日的時效期限,但是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用工單位沒有為其繳納社會保障費之日起二年內必須主張權利。否則,其追索社會保險費的權利不被保護。因此,也是有時效期限限制的。
權利與義務是相互依存的,不可能只有義務的承載主體,而沒有權利的接受主體。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對應的是勞動者的合法權利。追索用人單位欠繳的養老保險費對勞動者而言,屬于自己的民事權利。勞動者在被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后,可以行使追索的權利,也可以放棄追索權利。從我國民事權利保護的立法理念看,請求保護民事權利都有時效期限的限制,不是只要享有權利就永不過期。例如《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導致的合同無效,我國雖對無效合同沒有規定時效期限。但在實踐中,只是確認合同效力不受時效期限的限制,對于主張返還原物、不當得利、賠償損失等民事權利,應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該法條是典型的針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承擔的法律后果。因此,違反強制性規定而主張民事權利的應當適用時效期限的規定。因此,從權利與義務相互依存的關系來看,勞動者主張追索養老保險金的民事權利應當受時效期限的約束。
若用人單位不為勞動者出具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證明的或不在法定期限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的,勞動者追索欠繳的養老保險費是否不受時效期限的限制呢?本人認為也受時效期限的限制。在這里只要劃清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的界線,就不難理解。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后原勞動法律關系中雙方的權利、義務具有延續性,既雙方的后合同義務。如用人單位出具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證明的義務,勞動者的保密義務。向用人單位追索欠繳的養老保險費是屬于合同中義務。既雙方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產生的用人單位應承擔的義務。不屬于后合同義務。至于用人單位不履行后合同義務而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勞動合同法》第五十條有規定。但并不意味用人單位不履行后合同義務就沒有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的標志應當是勞動者離開用人單位,且自離開之次日開始不在用人單位工作就應視為勞動關系已經解除或終止。在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事實上離開用人單位)后所產生的追索欠繳的養老保險費的爭議,就應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二)》第一條第(三)項的規定。應當受到時效期限的限制。
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限內,勞動者向用人單位追索欠繳的養老保險費是否應當適用仲裁時效期限。本人認為;若發生爭議的,應當適用《勞動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若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限內對養老保險費的繳納沒有發生爭議,也應從勞動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用工單位沒有為其繳納社會保障費之日起二年內主張權利。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補繳社保是受仲裁時間限制的,仲裁結果一般會在兩年之后無效,所以補繳一定要在兩年之內進行,單位給員工繳納社保是法律規定的,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可以咨詢律霸網相關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機關扣押貨物不開清單該怎么辦
2020-11-24債權質押合同質押到期債權未履行怎么辦
2021-01-16老人能找子女要贍養費嗎
2021-02-14何時開始喪失繼承權
2020-12-16房子70年產權到期后怎么辦?民法典草案規定:自動續期,可免費?
2020-11-07房子過戶費用如何規定
2020-11-18北京無犯罪記錄證明怎么開
2020-12-03員工被無故辭退如何維權
2021-03-18勞動爭議案件舉證指引最詳細
2020-11-15員工工傷身亡家屬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嗎
2021-02-15壽險公司拒賠的情形有哪些呢
2021-03-04貨物運輸途中滅失,代辦托運人需要賠償嗎
2021-01-03保險合同部分無效會影響合同效力嗎
2021-02-22單位能否成為人身保險合同的受益人
2021-03-12車上責任險案例
2020-11-21投保后投保人可以享有哪些服務
2021-01-29農村換地協議書怎么寫
2020-12-29征地拆遷,靠什么提高拆遷補償
2021-01-28作“釘子戶”對于拆遷補償到底有沒有優勢
2020-12-15鄉鎮政府有權進行征地拆遷嗎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