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國刑法關于環境污染罪有三種判定形式,分別是“故意犯罪”、“無意犯罪”、“復雜犯罪”。不過,這三種判定都各有各自的局限之處,因為它們只堅持規范的理論犯罪形式的判斷標準。而這其中之一的污染環境罪 故意犯罪的內涵,是下面小編將要淺析的。。
該故意有兩種形式
小編認為,污染環境罪的主觀罪過形式,應該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目前,關于污染環境罪的主觀罪過形態爭議,實質上涉及對污染環境結果的不同認識。污染環境結果的發生,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經過一定年限或者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顯現,目前科學技術手段很難確定污染結果是否發生,那么,對于污染環境的行為是否會造成環境污染的結果,一般人不具備預見能力,對于無法預見的事情,刑法就不能苛責行為人的主觀狀態。根據刑法理論中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必須對犯罪構成要素有主觀上的認識才能定罪,那么,在污染環境罪中,在對污染結果無法預見的情況下,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是否突破了刑法罪過原則,筆者認為并非如此。雖然行為人對環境污染后果的主觀形態難以判斷是故意還是過失,但其對污染環境的行為是故意的,也就是說,行為人對污染環境行為形成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后果”的危險狀態是能夠預見的,于此就可以認定行為人的主觀狀態是間接故意。
此外,“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后果”的危險狀態,也是設立環境資源保護管理制度所要防止的狀態,從這個層面上說,行為人對環境造成的這種危險狀態就是對環境資源保護管理制度的破壞,其主觀罪過針對的對象或者侵犯的法益就應當是環境管理制度,這與刑法第六章第六節“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而非
“破壞環境資源罪”的立法初衷是相吻合的。所以說,污染環境罪中行為人的主觀故意針對的是破壞環境管理制度的行為與后果,而非破壞環境的行為與后果。既然該行為針對的是破壞環境管理制度,那么,由于一般民眾對國家保護環境管理的制度推定為明知,故破壞國家保護環境管理制度的行為的主觀形態就應屬于故意。
雖然我國并無明文條例規定環境污染的犯罪,但大多數污染環境的犯罪都被認定為故意犯罪。所以,污染環境罪 故意犯罪的內涵即犯罪的心理狀態是故意的,但污染環境造成的結果的心理狀態是無意的。這樣的規范使得環境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保護。
如何確定環境污染損害賠償?
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受害人的舉證責任有哪些
什么是環境污染責任,環境污染責任是如何承擔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生效勞動爭議仲裁裁決書如何進行救濟
2021-02-09二審不開庭審理等于書面審理嗎
2021-01-10什么是殘廢等級
2020-12-14商標注冊中共同申請的代表人應如何確定
2021-02-02擔保法司法解釋
2021-03-26長期虛報工資一般如何處罰
2020-12-19效力待定合同有哪些種類1
2020-11-10申請工傷賠償,公司不配合怎么辦
2021-01-16村委會有權“出租”集體林地嗎
2020-12-30房產典當
2021-03-14對用人單位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規定
2020-12-12什么樣的條件適合簽訂勞務合同
2021-03-22勞務外包員工工資待遇有什么規定
2021-01-22保險合同有什么客體要件
2021-02-19何謂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
2021-01-07保險合同各條款的變更和更正
2021-01-24保險合同有哪些體現形式?
2021-01-06保險公司未盡告知義務難免責
2021-01-20只因遲延理賠 多付5.5萬
2021-03-05保險公司有哪些盈利方式
20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