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侵害名譽權會被判牢獄嗎?
如果侵犯他人名譽權行為的程度成立誹謗罪,那么就會被追究刑事責任。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刑法》第246條規定“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1、行為人客觀上存在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并為第三人知悉。侵權人實施了侮辱、誹謗等行為。所謂侮辱是指以語言或行為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侮辱既可以以口頭方式進行,也可以以行為方式進行。其表現形式是將現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損于人的社會評價的事實擴散、傳播出去,以詆毀他人的名譽,讓其蒙受恥辱,可以稱之為“以事生非”。比如,說某人“是個小偷”,或“是個傻子”等。所謂誹謗,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虛假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誹謗的方式有口頭和文字等兩種方式。其內容包括捏造和散布一切有損于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如誣蔑他人犯罪、品行不端、素質能力不高、企業形象不佳等。其特征可以稱之為無中生有,“無事生非”。只有在行為人所實施的侮辱(體現為以不當的言詞評價、貶低和毀損相對人的人格,不涉及“事實”的真實性問題)、誹謗(體現為披露、散布虛假事實)、披露其隱私權(體現為披露、散布法律所保護的他人私生活信息)等行為影響到社會公眾對受害人的評價時,才能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作為認定毀損名譽的依據,侵權人僅僅只針對被侵權人,而未傳播給第三人,并不構成法律上的公開,行為只有公開進行,向第三人散布,才能表明侵權人的行為已經產生了社會影響,被侵權人的名譽受到損害。
2、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從法理上講,對于公眾人物提起的名譽侵權之訴,在主觀過錯方面的考察,應當以行為人是否具有實際惡意為標準,沒有實際惡意的行為,即使確實損害了公眾人物的名譽,也不應認定為侵權。這種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他人名譽的損害,仍然積極追求這種結果的發生。情節嚴重的,將會構成侮辱罪或誹謗罪。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他人名譽的損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等而使損害后果發生。比如醫院未經患者同意,無意中公布了患者患有淋病、梅毒、麻風病或艾滋病等病情信息,使患者名譽受到損害。無論故意或過失,只要侵權人在主觀上有過錯,并在客觀上造成他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即屬于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
3、被侵害的對象應當是特定的人。所謂特定的人是指某個具體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沒有特定的人,則在法律上就不存在所謂的受害人了。但是,如果某些文學作品在描寫中對特定的人進行了侮辱或誹謗,雖然使用的是代號或假名,但讀者一看便可知曉其所指的對象是誰,這顯然不能因其使用代號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權。因此,如果所指定的對象是特定環境、特定條件下的具體人,即使沒有指名道姓,同樣可以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
4、在后果上,侵權人的行為對受害人的名譽造成了較嚴重的損害,使受害人感覺到一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或心理負擔,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創傷。必須強調的是,這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心理負擔或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而不是受害人主觀上的一種感受。也就是說,某人的名譽僅僅指公眾對其的社會評價,而不是該人對其內在價值的自我評價。因此,行為人的某些行為如果沒有造成受害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則不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
一般來說,侵權達到非常嚴重的目的,造成了被侵權人的普通生活或者是基本工作受到影響的話,那么侵權人將會受到一定的法律懲罰。但是如果被侵權人愿意和侵權人進行和解,接受侵權人的相關賠償的話,那么被侵權人可以不承擔一定的刑事責任。
名譽權糾紛起訴后多久開庭
名譽權糾紛開庭后裁決時間多久?
侵害民法總則烈士名譽權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事賠償與罰金的區別是什么
2020-11-24房貸還不上如何處理
2020-11-18合伙人退股如何清算
2021-01-12承兌匯票丟失如何掛失
2021-01-13未成年人可成立特別累犯嗎
2021-02-16上下班工傷鑒定標準范圍
2021-02-13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權?
2020-12-25主合同無效定金返還嗎
2021-02-02土地抵押的期房能備案嗎
2020-12-16協議離婚,如何要回我的買車資格
2021-01-30扣押商品車是否構成刑事犯罪
2020-12-21合同尾款收不回怎么辦
2021-02-21租房中介費怎么收,每個地方的規定是什么
2020-12-22免責條款有何用
2021-03-13c1駕照實習期扣分規定有哪些
2021-03-10公司非法克扣員工工資構成犯罪嗎
2020-12-10勞動爭議管轄異議
2020-11-29人身保險合同的概念
2021-01-14推進人身險新型產品信息披露
2021-03-15保險人能否因保險標的物轉讓未批改而拒賠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