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護人對被監護人致人損害承擔責任嗎?
需要承擔;
我國《民法通則》第133條第2款規定:“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根據《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如果他本身有財產,應首先從其財產中支付財償費,如果他無財產或其財產不足以支付賠償費,則由其監護人員負責賠償。監護人能夠證明自己已盡到監護責任的,則可減輕賠償責任。
承擔責任的主體
在遵循上述責任承擔的一般原則的前提下,對于以下特殊情況下監護人的責任,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作了明確規定。
1、夫妻離婚后的監護責任。
《意見》第158條規定:夫妻離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確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
2、學校、幼兒園、精神病醫院的監護責任。
監護人分類
對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包括未成年人和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進行監護的人。一些國家的法律規定,監護人分為3種:
①由后死亡的父或母于遺囑中指定者,稱指定監護人。
②由法律規定的一定范圍的親屬依一定順序充任者,稱法定監護人。
③由監護機關或法院選定者,稱選定監護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有監護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擔任監護人;與未成年人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有關單位同意后,也可以擔任監護人。
對于沒有上述監護人的未成年人,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單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被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其監護人應由下列人員擔任:
①配偶。
②父母。
③成年子女。
④其他近親屬。
⑤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有關單位同意的。
沒有上述監護人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對被監護人的近親屬、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可由有關行政機關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綜合上面所說的,監護人對于被監護人來說是特別重要的,在被監護人還沒有民事能力的時候,監護人要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如果被監護人不小心把別人打傷的話,那么監護人都是有責任的,要賠償別人的損失,所以,監護人起到很重要的地位。
監護人的確定標準
指定監護人證明格式
監護人證明在哪里開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起訴醫院的流程是什么
2021-03-212020年上海專利申請詳細步驟是怎樣的
2020-11-26人身損害賠償包括的項目、計算標準和計算方法
2021-02-09扶貧房若不贍養老人能收回來嗎
2021-01-26違建立案了能撤銷嗎
2021-03-06雙方同意斷絕關系合法嗎
2021-03-04申請強制執行如何銷案
2021-01-16雇傭關系傷殘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01拆遷安置房加子女名字怎么弄
2021-02-16農村房產證確權該如何
2021-01-24中外投資類保險產品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08去瑞士旅游買保險需要什么手續
2021-01-15本案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2-22本案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1-03-20簽訂保險合同的過程是怎樣的
2020-11-18分紅保險主要特點及購買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06發生交通事故后,被保險人在向保險公司索賠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2021-01-28我國保險法上受益人如何變更
2021-03-21保險理賠需要出示哪些材料
2021-01-26什么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