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家行政機關侵犯名譽權受到侵害怎么辦?
國家行政機關侵犯名譽權受到侵害可以要求實施侵權行為的民事主體支付經濟賠償金,我國法律規定看,民法通則規定了公民、法人均具有名譽權,國家機關也是屬于法人,也是依法享有名譽權的,其名譽權也是受法律保護的。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名譽權是由我國
按相關法律規定,對于名譽權、榮譽權的損害,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國家賠償法對行政賠償的范圍是有明確規定的。但是因侵犯人身權致人精神損害的,可以要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但是這仍是侵犯人身權的結果,而非是侵犯名譽權的結果。
二、侵犯名譽權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因此,在具體認定行為人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時,應從以下四方面來確定:
1、行為人主觀有過錯。
主觀有過錯是指行為人對于他人名譽權受侵害的事實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媒體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名譽權案件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觀心態為故意,我們可以輕易認定,但如果僅僅表現為對所報道的事實調查或審查不嚴導致報道失實,其主觀心態應如何認定?筆者認為,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的社會監督主體,應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報道權,而不應過分要求新聞媒體報道準確無誤。因為基于我國國情,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并支持新聞媒體繼續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2、行為人行為違法。
對于該構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確解釋,但是,筆者認為,按照慣例,此處的“法”應作限制解釋,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對于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是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并不得據此要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此種情況下,唯一可以救濟的途徑是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訴控告,要求主管機關對行為人做出處理。
3、存在損害后果。
由于名譽權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譽權的損害后果與一般侵權后果的表現有所不同,前者較為隱蔽,且舉證比較困難。如公民因加害人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對其品德評價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為導致商譽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終止等。我國還沒有明文規定名譽權損害后果的具體表現形式,而涉訴的名譽權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對于是否存在損害后果及后果嚴重性,沒有法定和統一的衡量尺度,這也是完善名譽權保護制度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4、損害后果與違法行為之間有因果聯系。
因果聯系一般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種,侵害名譽權的構成必須是違法行為直接導致了損害后果,如果確定違法行為與間接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聯系,必然導致權利濫用,這也與名譽權保護制度的初衷相違背。
若實施名譽權的侵權行為的民事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此時也需要按照一般人的侵權來處理,首先需要停止侵權行為的實施,繼而需要采取適當的方式挽回甚至是消除名譽權受到侵害之后的影響,然后需要確定侵權行為實施之后造成的經濟損失。
侵犯名譽權的處罰是怎樣的
侵犯名譽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侵犯名譽權責任承擔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鑒定腦震蕩能評傷殘嗎
2020-12-06公司收取押金和扣押身份證件的合法嗎
2021-03-23股東投資未到位應如何處理
2021-01-27公司不分利潤股東能退股嗎
2020-12-15哪些人享有機械表演權
2020-12-04違章最遲什么時候處理
2020-12-23如何確定交通事故受訴法院
2021-02-04什么情況下交警應該回避
2020-12-31勞動案標的小是一審是終審嗎
2021-02-10先予執行的適用條件
2021-03-21如何理解共同承攬人的連帶責任
2020-12-14怎么起訴違建,個人可以起訴廠房違建嗎
2021-01-08哺乳期內是否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2021-03-18申請解除競業限制方式
2021-03-20產品質量責任保險中如何計算賠償
2021-03-02保險法的修改與保險合同格式條款
2021-02-10新《保險法》體現三大亮點
2020-12-16勞動局的保險認證什么時間結束
2021-01-19車輛被毀,保險公司按保險金額賠償
2021-02-09交警調解保險公司不出面怎么辦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