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離婚的家庭越來越多了,我們對于離婚都已經習以為常。離婚之后沒有孩子的話還相對簡單一點,但是要是有孩子就麻煩了。對于有孩子產生地爭議不在少數。爭議最多的應該就是孩子判別歸誰之后的探望權。我們國家對于探望權案件的相關規定是什么呢?
一、國內法律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對1980年婚姻法進行修改和完善。根據我國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增加了一些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夫妻離異后對子女的探望權制度。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立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二、國外法律
探望權,在國外通稱為探視權,是指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可以看望由另一方直接撫養的子女,或將子女短暫接回共同生活的權利。注1探望權起源于英美法系,后逐漸為各國立法和法理所接受。
如《德國民法典》第1634條規定:
(1)不享有人身照顧權的父或母一方有權與子女進行人身交往,不享有人身照顧權的父或母一方和人身照顧權權利人應當不作任何有損于子女對另一方的關系或使教育產生困難的行為。
(2)家庭法院可以對交往權的范圍作出裁判并對其行使作出也第三人有效的詳細規定;在法院未作出規定的情況下,非為人身照顧權權利人的父母一方在交往期間行使本法第1632條第2款的權利。
(3)不享有人身照顧權權利人的父母一方鑒于正當利益,以符合子女的幸福為限,可以要求人身照顧權權利人告知子女的人身情況。
我國臺灣地區將探望權稱作為全面交往權,其民法典1055條第5項規定:“法院得依請求或依職權,為未行使或負擔(未成年子女監護)權利義務之一方酌定其與未成年子女全面交往之方式及期間。但其全面交往有妨礙子女之利益者,法院得依請求或依職權變更之。”《美國統一結婚離婚法》第407條專門就探視作出規定:“如法庭在審理后認為進行探視不會嚴重危害子女身體、精神、道德或感情的健康,可以準予無子女監護權的父母一方享有合理探視子女的權利。
制度完善
2001年實施的《婚姻法》首次在“離婚”一章中確立了我國的探望權制度,填補了我國婚姻家庭立法上的一項空白,為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父母行使探望子女的權利提供了具體的法律依據,但是從司法實踐來看,探望權的執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仍有尚需完善之處:
應適當擴大探望權的主體范圍。在現行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探望權的主體被嚴格限定為“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設立探望權的目的在于保護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其可以得到更多的親情和關愛。而將探望權的權利主體限定為“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顯得過于單一。在我國現實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的父母因失蹤、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而不能撫養教育子女時,一般都會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撫養,這時祖父母、外祖父母就替代父母成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這種情況下不賦予祖父母、外祖父母探望權則不符合法律邏輯。且在我國“隔輩親”的現象普遍存在,祖(外祖)父母對孫(外孫)子女的關愛較之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有過之而無不及,將他(她)們排斥在探望權的權利主體之外與立法目的不符,在人性化方面顯得有點欠缺。
應明確探望權中止的幾種情形。“把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作為探望權中止的唯一理由,規定太過籠統,應當予以細化,以便于當事人更充分、準確地保護自己的權利和法院審理案件時的具體操作。
增加探望權的救濟措施,即設立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探望權是不直接撫養子女一方的人身權利,如果撫養人故意設置探視障礙,使得探望權人見不到子女,遭受精神痛苦,探望權人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判令精神損害賠償既可以補償探望權人不能行使探望權所受到的傷害,也可約束撫養人履行協助義務。
正確適用拒不執行法院生效判決文書罪。雖然刑法和民事訴訟法規定了被執行人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應負刑事責任,但司法實踐中極少適用這項規定,使得這項法律規定形同虛設。對拒不執行生效裁判與阻礙執行者,要堅決制裁。
三、不讓看孩子
當直接撫養孩子的一方不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時,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而拒不執行的這方有可能會被法院執行拘留、罰款等。其實離婚后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一方家長行使對孩子的探望權是家長的權力,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好處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愛和母愛同樣重要,夫妻之間離婚本來對孩子的的傷害就很大,夫妻又因為一己私利不讓對方行使探望權,的確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
四、引起糾紛
一是錯誤認識。
部分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親(或母親)錯誤認為,既然法院把子女判歸自己,子女就屬于自己,與對方無關,因而不允許對方探望子女;而相對方有時也認為,既然法院將子女判歸另一方,另一方就應完全承擔子女的撫養教育義務,而與自己無關,甚至主動斷絕與子女的往來,以達到推卸撫養教育子女的責任。
二是報復心理。
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出于對對方的報復、刁難等心理,故意以種種理由拒絕或設置障礙,甚至強行阻止對方對子女的探視,以對方的痛苦作為自己宣泄怨恨的通道;有的離婚訴訟中一方當事人出于個人原因,希望對方承擔起撫養孩子的責任,但又想時常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對方亦會以既然不愿承擔撫養責任,就應斷絕與孩子的往來相抵制。
三是撫養費給付不到位。
有的不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因經濟困難或是其他原因,一時給付不了或不愿給付撫養費,對方即以“不給撫養費別想看孩子”為由相要挾,故意阻斷子女與父母他方的親情與聯系。
四是錯誤教育。
部分未成年子女在父母一方的錯誤教育下,對另一方產生錯誤認識,致使其在感情上不愿接受父母他方。
五是探望權濫用。
部分未與子女共同生活一方借頻繁與子女見面之機干擾對方的正常生活,致使對方拒絕再行探視。 [3]
五、注意事項
行使探望權有一些注意事項是大家必須了解的,比如:
1.法律規定的探望權主體為“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未成年子女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不是法定主體。因此,為滿足他們的親情需要,在協議行使探望權時不妨約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接送孩子。
2.行使探望權,應以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學習為前提。
3.離婚后,雙方均有可能再另外組成新的家庭,因此,行使探望權,也應不影響對方的正常生活。
以上就是關于“離婚后對方不讓看孩子怎么辦”、“行使探望權的注意事項”相關內容的介紹,如果遇到離婚后對方不讓看孩子的情況,必要的時候,可以找專業的律師幫忙。這樣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找到專業的律師幫助當事人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而拒不執行的這方有可能會被法院執行拘留、罰款等。
六、存在問題
我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我國《〈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二十六條規定:“未成年子女、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及其他對未成年子女負擔撫養、教育義務的法定監護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權的請求。”
這些關于探望權制度的法律規定,為解決離婚雙方探望子女的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對維護子女的身心健康,促進社會穩定及家庭安寧正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作為我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確定的一項實體權利,在立法與司法實踐中尚有不少值得探討和完善之處。
1.探望權主體范圍狹窄
自從探望權制度實施以來,其法律關系主體問題一直都困擾著司法實踐。我國《婚姻法》只明確規定了非直接撫養方的父親或母親享有探望子女的權利,然而對于沒有和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的近親屬卻不擁有探望的權利。這樣的局面既違背人情,也與我國的親情倫理相去甚遠。在我國,自古就有以家庭為本位的傳統,以家庭為單位構成了整個復雜的社會。從氏族社會時期到封建社會時期,一直到現在,家庭內部人員通常居住在一起。在我國,幾世同堂的現象依然非常的普遍。由于生活習慣與我國的傳統家庭文化的影響,一些長輩特別是祖父母一類的近親屬,對孩子有著比較深厚的感情與寄托,如果法律不給予他們以探望的權利,實在有違我國上千年的善良風俗,不利于我國傳統美德的維護與發揚。另外一方面,法律既然規定了孫子女有接受祖父母、外祖父母遺產的權利,那么從權利義務對應角度去分析,不給予祖父母、外祖父母探望孫子女、外孫子女的權利,也正好違背了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基本法理。
2.弱化兒童利益的關鍵地位
事實上,整個探望權制度的基礎就是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合法利益。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應該成為整個制度構建與完善的關鍵,要把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放在中心的位置。然而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我國現行婚姻立法上觀察,都在過多、過重的強調關注父母兩方關于探望糾紛解決途徑問題,一味的考慮父母兩方的具體利益,對于孩子的具體地位法律規定得不是很明確。這種現象,不可避免的限制了未成年子女的合理要求與合法利益。現實中許多孩子事實上任由父母兩方擺布的現象正赤裸的驗證了這一點。如果法律不給予孩子的足夠尊重,不給予他們表達與發表意見的權利,就沒有辦法去談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合法利益了。雖然未成年子女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但是依然具有獨立的人格,理應得到法律的平等尊重,尤其是在探望權問題的糾紛方面,更要擺脫孩子受父母依附的局面。
3.執行措施規定不完善
從確立探望權制度到今天,實踐中遇到了許多執行難的問題,很可惜的是,我國《婚姻法》關于探望權制度的規定只有幾個簡單的條文,對探望權的強制執行并沒有作出具體可行的規定。現實中有著許多難以執行的案件,由于沒有法律作為依據,法官只能憑借自由裁量的司法行為來確定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同時,我們知道,一項法律權利如果沒有相應的執行措施,就等于權利虛設,在當事人心里也自然產生不了法律威懾力而喪失法律的權威性,探望權的實現也無從談起,整個制度的構建也將落空。探望權的強制執行不同于民法上諸如財產、物等標的,探望權的執行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明確的是,探望權執行的標的不是未成年子女的人身,而是非直接撫養一方的協助行為。
4.非婚生子女利益保護缺失
產生探望權的基礎自然是父母子女之間的身份關系,探望權問題的解決也成為離婚的“善后事宜”。既然探望權問題是基于離婚的法律行為所產生的這項法律權利,因此很容易使人誤解問題的來源就是建立在合法有效的婚姻基礎之上的。但是,我們知道,《婚姻法》與《繼承法》都給予了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有同等的法律權利。從法律平等再到人的平等,我國現行《婚姻法》關于探望權制度的規定,并沒有澄清針對非婚生子女的探望權制度的設置問題。在現實世界里面,由于無效婚姻、可撤銷婚姻,甚至通奸、強奸、非法同居等,產生的子女撫養問題屢見不鮮。本著保護這類未成年子女合法利益的角度出發,法律有必要增加規定針對這類非婚生子女探望權的條文。事實上,這類未成年由于處于更加弱勢的局面, 特別需要得到法律的保護,而我國探望權制度卻忽略了這點,表明我國探望權制度的規定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和不完善的地方。
我們國家對于探望權案件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完善了,探望權基本上是每一個有孩子的人所擁有的。國家也有規定離婚之后不撫養子女的一方是擁有探望權的,但是生活中因為探望權引發的案件糾紛并不少見。如果有有關探望權的問題我們還是要查閱相關的法律規定。
探望權糾紛如何處理,怎樣執行
一方不讓另一方探望孩子可以要求變更撫養權嗎?
離婚法律咨詢中最常見的問題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棚改違法征收該如何維權
2021-03-16民告官狀子怎么寫
2021-03-07中小企業實行股權激勵有什么好處
2021-02-06怎樣避免商標無效請求
2020-11-09留置權的取得范圍怎么規定
2021-01-10非法運輸煙花爆竹的要坐牢嗎
2021-03-21執行令下達后才能探視嗎
2021-03-17出國留學生怎樣結婚
2020-12-15欠招行5萬逾期1年怎么處理
2021-02-18醫療糾紛的防范
2020-11-09勞務外包是什么意思
2021-02-16代替打印的遺囑是否有效
2021-01-15上下班途中騎電動車自行摔倒能否認定為工傷
2021-01-27飛機延誤兩小時怎么賠
2021-02-04不經被保險人同意能解除保險合同嗎
2020-11-29關于人身保險合同的若干問題
2021-01-20人身保險合同效力的恢復是怎樣的
2020-11-12頂包事故保險不賠怎么辦
2021-01-05固定資產購買保險的流程
2021-02-20保險合同的訂立原則具體有哪些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