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黑旋風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
被告:戴*梅。
被告戴*梅于1991年由技校畢業分配至原**冶金機械廠工作。2000年該企業改制時,戴*梅由**黑旋風鋸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公司,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系同一人)招聘至小片車間從事車工,雙方簽訂了勞動合同,合同期限從2000年3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2001年10月,被告被調整從事治安保衛工作,同年11月,被告值夜班時,**公司綜合樓辦公室被盜。同月23日,**公司對被告作出辭退處理,被告對此處理決定不服,多次找原告協商未果。2001年12月31日,**公司與戴*梅簽訂的勞動合同期限屆滿。**公司于2002年1月15日,與戴*梅辦理了終止勞動合同的有關手續,并發出《終止勞動合同通知書》告知戴*梅按國家和省、市有關規定持本通知書于60日內到市就業處辦理失業登記手續。戴*梅于2002年3月12日到宜昌市勞動就業管理處失業職工管理科辦理了失業登記手續,并領取了2002年4月至9月期間的失業救濟金。2003年3月14日,戴*梅向宜昌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恢復與**公司的勞動關系并要求該公司為其補繳終止合同后的社會養老保險費與醫療保險及精神補償。該委裁決“終止勞動合同的行為合法有效,撤銷**公司對戴*梅的辭退決定,被訴人**公司補發戴*梅生活費187元及給付戴*梅終止勞動合同一次性生活補助費5846.50元”,戴*梅不服,于2003年6月27日向宜昌市三峽壩區人民法院起訴,經法院主持調解,**公司與戴*梅于2003年8月11日就終止合同及補償事項達成調解協議,協議約定,“撤銷**公司作出的對戴*梅的辭退決定,**公司補發戴*梅生活費531.50元及終止勞動合同關系一次性生活補助費8769.75元”。戴在得知該廠的其他同事領取了不同金額的失業補償金后,于2003年9月10日向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書面反映其失業保險費問題,要求其協調解決,中南局于2003年9月18日批轉由“宜昌黑旋風公司工會閱處,并將協調結果轉本人知道”,該局黨委書記批示由“機械、鋸業兩公司辦公室負責人協調,‘十?一’前辦完”,后因協調未果,戴*梅于2003年11月24日就失業保險費的問題向宜昌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該委裁決**公司應當支付戴*梅失業補償金4590元及承擔仲裁費300元。**公司不服該裁決,于2004年5月21日訴至本院。原**冶金機械廠為戴*梅繳納了1991年8月至1992年12月期間的基本養老保險。**公司為戴*梅繳納了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即2000年3月至2001年12月)的社會保險,并為戴*梅補繳了1993年至2002年2月期間的基本養老保險。
2000年5月28日,冶金部中南地質勘查局在局辦發(2000)第030號文件《關于**冶金機械廠改制的批復》中,同意**冶金機械廠改制變更為**黑旋風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并在該文件第4項中明確批復:"原廠的非經營性資產及人員,在注銷**冶金機械廠前另成立事業性質機構調撥接管,原債權債務由新組建的有限公司承擔"。據此,原**冶金機械廠改制后,**黑旋風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于2000年8月14日注冊成立,2001年6月13日原**冶金機械廠注銷。
【裁判要旨】
一審法院判決:1、原告宜昌市**風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支付被告戴*梅失業補償金3825元,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付清。2、駁回原告宜昌市**風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判決后,原、被告雙方均未上訴。
【評析】
本案當事人爭議的焦點為:1、**公司是否應為戴*梅繳納失業補償金;2、被告戴*梅申請仲裁是否超過了仲裁申請期限。
焦點之一:關于**公司是否應當為戴*梅繳納失業補償金的問題。
(一)、由于**公司系原**冶金機械廠改制后新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根據冶金部中南局下達的《關于**冶金機械廠改制的批復》的規定,原**冶金機械廠改制后的債權債務均由**公司負擔,原**冶金機械廠承擔的責任也應由**公司承擔。**公司于2000年8月成立,原**冶金機械廠于次年6月注銷。戴*梅在2000年3月通過招聘成為**公司的職工,并非因原**冶金機械廠改制而產生的正常的人事變動。故由原**冶金機械廠承擔的為戴*梅繳納失業保險費的責任,現應由**公司承擔。戴*梅請求勞動爭議仲裁機構裁決**公司承擔責任并無不當。**公司稱其不應成為承擔責任主體的理由不能成立。
(二)、原**冶金機械廠系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戴*梅是該廠事業編制全員勞動合同制職工。根據《失業保險條例》規定,事業單位為其職工進行失業保險參保的時間是1999年1月。但該廠未按規定參保。原**冶金機械廠在1999年1月前,未給戴*梅購買失業保險費并無不當,但1999年1月后應為其參保并購買失業保險費。該廠沒有在法律規定時間為戴*梅參保而導致其不能足額享受失業救濟金待遇,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應由原**冶金機械廠給予賠償。原**冶金機械廠的債權、債務因企業改制而由原告**公司承擔,故應由原告承擔賠償責任。
(三)、湖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鄂勞社函(2003)209號《關于職工在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流動時失業保險關系處理意見的函》規定:由事業單位進入企業后失業的人員,原事業單位及其本人從國家和省規定的時間參保并繳納失業保險費,原在事業單位按國家規定計算的工齡應視同繳費時間,并按此確定享受失業保險待遇。國務院(1999)第259號令《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繳費個人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由所在單位從其本人工資中代扣代繳。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1999)第3號令《社會保險費征繳監督檢查辦法》第十四條第二項規定:未按規定從繳費個人工資中代扣代繳的,對繳費單位應給予警告并處以5000元以下的罰款。由上述規定可以知道社會保險費的繳納是由繳費個人所在單位為其代扣代繳的,是其單位的法定義務,而不是繳費個人的義務,則戴*梅在原**冶金機械廠工作期間,未繳納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的失業保險費個人應繳部分,其責任不在戴*梅,而在其工作單位。
(四)、湖北省政府(2002)235號令規定,失業人員失業前所在單位及本人按照規定繳費時間滿一年的,失業后發給3個月失業保險金,以后繳費時間每增加1年,增發2個月的失業保險金,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限最長不超過24個月。根據上述規定可以確定戴*梅的繳費時間應自1991年8月至2002年1月止,不足11年,按10年計算,戴*梅可以領取21個月失業保險金。為戴*梅代扣代繳個人應繳失業保險費應是原**冶金機械廠的法定義務,因其未履行法定義務而造成的戴*梅經濟損失,應由原**冶金機械廠承擔責任。宜昌市就業管理處失業保險科已經支付了戴*梅6個月的失業保險金,有戴*梅的失業保險金領取記錄及存折等相關證據予以證實。原告**公司還應當支付戴*梅15個月的失業保險金3825元(255元/月×15月)。
焦點之二:戴*梅申請仲裁是否超過了仲裁申請期限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二條規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勞動爭議發生之日"應是一方當事人就對方當事人有關爭議的意思表示明確表示異議之日,即雙方對于涉及勞動者相關權益的問題明確表示出不同的意見時,即認為勞動爭議發生。戴*梅2003年9月10日向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書面反映要求其協調解決失業金享受問題,其行為屬于向單位工會申請調解,應為仲裁時效中斷,在協調未果的情況下,于2003年11月24日向宜昌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并未超過仲裁申請期限。原告認為被告申請仲裁已過申請仲裁時效的理由不能成立。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鄂高法(2004)95號《關于印發<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通知》第六條第一款之規定,“勞動爭議發生之日”,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補繳社會保險費的,應從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之日起算;但從勞動者知道或至少知道用人單位沒有為其繳納保險費之日起最長不能超過二年。由此得知勞動爭議發生之日,并非系1995年原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5條規定:“勞動爭議發生之日是指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勞動部的這一規定不符合我國勞動法第8條規定的立法原意,勞動法的主旨,即勞動法因為勞動者在勞動關系中事實上處于相對弱勢地位而對其予以側重保護。從實際發生爭議之日起算,能夠立足勞動者的實際弱勢,切實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理由如下:其一,勞動爭議的發生不僅需要當事人一方知道其權利被侵害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而且需要向侵害方提出不同的意見。如果當事人一方雖然知道其權利被對方侵害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但是卻不能、不敢或不愿意向對方提出不同的意見,爭議仍然不會發生,所以,勞動爭議發生之日并不能等同于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犯之日。
其二、因為所謂的“爭議”即指爭議,指雙方或多方當事人相互間對同一標的分別作出的內容相互沖突的意思表示,當一個意思表示作出的同時或以后,如果又有另一個不同的意思表示作出,即為爭議發生。可見,衡量爭議發生的標準和爭議發生時間應當是,爭議構成中的第二個不同意的意思表示的作出以及在何時作出,如果雙方的意思表示一致,說明就沒有爭議。就勞動爭議而言,它由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就涉及雙方權利義務的同一事項分別作出的內容沖突的意思表示構成,它發生于一方當事人在對方當事人作出意思表示的當時或以后認為對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侵害其權利而向對方當事人明確表示異議。因為在法律上,除非有明確規定以外,默視不構成承認或否認某種意思表示,因此,只有在一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明確表示了異議,爭議才能認定發生,勞動仲裁時效才能起算。
戴*梅2002年3月12日辦理失業登記時可能知道其權利被侵害,后于2003年9月10日向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書面反映要求其協調解決失業金享受問題,其在知道或至少知道用人單位沒有為其繳納保險費之日(2002.3.12)起未超過二年,即以明示的方式向用人單位表示異議,爭議發生,勞動仲裁時效開始起算。
另根據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第89條的規定:“勞動爭議當事人向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從當事人提供申請之日起,勞動仲裁申訴時效中止,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應當在30日內結束調解,即中止期間最長不得超過30日。結束調解之日起,當事人的申訴時效繼續計算。調解超過30日的,申訴時效從30日之后的第一天繼續計算。”這一中止事由和時間的限定源于當事人一方向本企業的勞動關系的行政主管機關反映事實情況,要求解決爭議。這種情況表明當事人已經在積極行使權利,所以也應當使勞動仲裁時效中斷。本案中戴*梅2003年9月10日向其用人單位的主管機關書面反映情況,其單位領導批示在10月1日前告知其協調結果,但實際協調未果的情況下,戴于2003年11月24日向宜昌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并未超過仲裁申請期限。9月10日至10月1日應視為時效的中斷。原告認為被告申請仲裁已過申請仲裁時效的理由不能成立。
勞動爭議案件是一種民事案件,但它與一般普通民事案件相比,具有需要及時處理的特點。因而有必要適用特殊訴訟時效期間的規定,但應當以符合勞動法的宗旨,有利于保護勞動者權益合法為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實施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和國家機關、企業單位的體制、勞動用工制度改革以及勞動者法律意識的增強,由此引發的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呈日趨上升之勢。由于此類案件時間性強,政策性強,主體復雜、內容復雜、政策法律滯后,社會影響大,處理難度大,人民法院受理后,給審理、執行帶來很大的難度,如果處理不好,甚至可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司法救助是解決糾紛的最后一道防線,此類糾紛如能通過司法程序獲得公正裁判,使當事人長期得不到解決的難題獲得公正處理,給社會消除不穩定因素的“定時炸彈”。
(文中當事人均為化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已抵押車輛是否可以質押
2021-02-02押金立法時要注意押金的數額
2020-12-25氫氣球失控母子墜亡游樂園是否有責任
2020-12-09疫苗上市許可持有人終身禁止從事藥品經營的情形
2021-03-09買房貸款辦不成違約怎么辦
2021-03-22訴訟保全期限到了還能再次保全嗎
2020-12-10原產地標記權屬于知識產權嗎
2020-12-10不動產證的房子可以買賣嗎
2020-12-19交通事故保險理賠手續如何規定
2021-02-27抗辯權的分類具體有哪些?
2021-02-21婚后買房怎樣才能屬于個人財產
2020-12-16毆打他人怎么處罰
2021-02-25法定扶養義務是幾年
2021-01-24擅自將耕地改為林地如何處罰
2021-02-08房屋保全之后如何處理
2020-12-13勞務合同和就業協議書有什么不同
2021-01-25未取得駕照簽訂機動車意外險合同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05保險欺詐有哪些情形
2021-02-14哪些問題是人身保險合同訂立時要注意的
2020-12-09保險合同案件中的疑難問題及探討
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