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強調在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筆者認為,簡單點說就是從供給角度出發,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證供給平衡,減少庫存。
針對農業來說,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迫切需要加快結構性改革,轉變生產經營方式。“一方面,我國農產品中低端供給較為充足,另一方面放心安全的農產品供給又明顯不足。”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研究員蔣*平認為,從供給側角度推動我國農業發展,關鍵是要將農業生產由數量為主,逐步轉向數量質量并重上來,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滿足消費者需求。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文曾指出指出,目前我國的農業農村發展還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糧食的供求問題,主要表現在品種結構上出現了一種失衡的局面,進而導致國內市場價格有所波動。另一方面,由于我國農民數量較多但土地較少,使得盡管在農民流動、土地流轉的情況下,農業生產成本仍然較高。為此,下一步在增加農民收入時可以從以下6個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
二是創新農業經營方式;
三是政府要助力農民開展大規模農田、水利等基本建設,依靠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的效率;
四是在農村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以此來提升農業自身發展的價值鏈;
五是要在進行的一系列農產品價格體制改革中,注意保障農民的合理收益;
六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之間的均等發展步伐。
中國農業部部長韓*賦表示,中國農業經濟運行中有總量平衡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力氣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結構調整。重點是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調整生豬、牛羊、漁業生產布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
供給側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進,除了國家的宏觀調控之外,農民也得轉變發展觀念。通過施化肥、打農藥、單純追求產量增長的生產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農民還得要調整種植結構,多生產綠色有機食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提升經濟效益。
此外,解決結構性失衡,首先要找到造成這種失衡的內在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有的產品早已供大于求,但在政策信號上沒有及時做出調整,生產源頭與市場需求脫節。比如這些年施行的農產品收購補貼政策,對保供給發揮了直接作用,但籠而統之、經年不變的舉措,在某種程度上使得生產者遠離市場甚至不看市場,長年累積,財政包袱沉重,補貼一有變化,又容易造成不種甚至棄耕,對保供給帶來隱患。有的大路貨產品完全靠高耗水、高施肥,甚至毀林、毀濕地,成本居高不下,對環境資源損耗大。這種粗放式產品不僅使市場飽和,甚至還造成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這些現象表明,造成結構性失衡的內在原因,在于粗放式發展方式和疏于長遠的發展思路。因此,解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失衡問題,根本的、首要的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發展思路。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理念更新、體制改革、實踐創新等方方面面。越是任務千頭萬緒,越要抓關鍵、抓要害,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在思想觀念上,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在發展方式上,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經營過程中,既要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也要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和動力。農民增收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標志。讓農民不斷分享改革成果,這項改革才會得人心、見實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打工不簽合同會產生哪些風險
2020-12-05破產申請的受理時限是多久
2021-03-16監護人無法履行責任的條件怎么認定
2021-01-14公房使用權有哪些形式
2021-01-22審判階段律師可以做什么
2020-11-09當事人能否當庭變更訴訟請求
2020-12-14離職員工有年終獎嗎
2021-02-04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怎樣調解勞動爭議
2021-01-01變更受益人法律有怎樣的規定
2021-01-18人身保險不予賠償的情形有哪些
2020-11-26人身意外險的賠償項目有哪些
2020-12-19飛機延誤怎么賠償
2021-01-05意外傷害保險合同
2021-01-17廣西一起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0-11-07保險公司意外死亡索賠有時間限制嗎
2020-11-10保險抗辯權的規定是什么
2020-12-22人身保險可不可以重復理賠
2020-12-02保險公司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什么
2021-02-14各受益人受益權的關聯性分析
2021-01-10承包經營權流轉未經村委會備案的法律效力有什么問題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