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違反了哪個法則法規?
(一)刑法
同學間因故看不順眼挑釁生事、辱罵、互毆、群毆等行為有可能觸犯的法律是:過失至人死亡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故意傷害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過失至人重傷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條)、非法拘禁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條)、侮辱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聚眾斗毆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尋釁滋事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等等。
同學間以保護、借錢為名向同學勒索財務或以其他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財務有可能觸犯的法律是搶劫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盜竊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條)、搶奪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條)、敲詐勒索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綁架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現在還有些學生認為自己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犯罪也不用負刑事責任,我們知道,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校園暴力的施害人如達到法定年齡,則法院應對犯罪嫌疑人加以刑罰,以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我國刑事訴訟法采取國家追訴主義的原則,由檢察官代表國家,向法院提起公訴。
(二)民法
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依法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由侵權行為引發的損害賠償稱為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旨在保護受害人的身體財產不受不法侵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當九種人格權力遭受不法侵害時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這九種人格權是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被害人因侵權行為致死,其家屬因此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可以依法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要求支付撫慰金。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行為人因過失或故意不法侵害他人身體,致使被害人殘疾或死亡,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相關規定,至被害人殘疾的應當賠償被害人醫療費、傷殘生活補助費至被害人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
校園暴力的被害人如若死亡,就死亡本身來說并無損害賠償請求權,因為被害人已經死亡,權利能力因而隨之消滅,因此被害人的監護人或近親屬不能以被害人如果尚在人世時可以得到的利益為借口,請求施害人賠償。
以上就是校園暴力違反了哪個法則法規這一問題的解答方案。根據校園暴力輕重的不同,校園暴力會觸犯不同的法律。較輕的,很有可能觸犯《民法》,構成侵權;較為嚴重的,可能構成《刑法》上的各種犯罪,甚至是《刑法》規定中的極大嚴重犯罪。
校園欺凌
指的是一種長時間持續的、并對個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且因為欺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或無法有效的反抗。校園欺凌的欺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透過對受害人身心的壓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郁而校園霸凌所帶來的傷害往往是不可逆轉的。校園欺凌不只發生在校園,因同儕而起的校園欺凌也可能發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聯網上。隨著科技進步,即時通訊軟件、網絡論壇、BBS、部落格等交流平臺也成為霸凌事件的發生場所,欺凌者藉網絡或電信設備以文字和多媒體長期、反復攻擊受害人,稱為網絡霸凌。
怎么遠離校園暴力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怎樣的朋友是值得交往,怎樣的朋友需要遠離。比如樂觀積極,勤奮好學的孩子,又比如性格孤僻,偏激的孩子,諸如此類。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冒充房主簽訂房屋轉租合同
2020-12-17合同有效期限怎么寫
2020-12-11依法不追究原則有哪些
2020-12-21支票及支票怎么填寫
2021-02-14施工合同無效需要承擔什么法律后果
2021-01-08簡易程序和一般交通事故認定書有什么區別
2021-02-05父母包辦婚姻懲罰后果是什么
2021-01-01沒有以夫妻名義同居構成重婚罪嗎
2020-12-06速裁程序是一審終審嗎
2020-12-21先予執行的裁定有何效力
2020-12-27法院什么情況下駁回原告的起訴
2021-01-05什么樣的遺囑不能更改
2020-12-24第二順位繼承人是什么
2021-03-08性騷擾導致他人精神失常并自殺需要負怎樣的法律責任
2020-12-30將工程勞務分包給個人是否合法
2020-11-15實習期被公司開除有補償嗎
2021-02-06肇事司機死亡,可否要求其家屬賠償
2021-01-22投保人壽保險可能會存在哪些誤區
2020-12-28機動車免除責任的確定有哪些標準
2021-03-02客戶聘請保險經紀人的必要性有哪些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