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在審理民事侵權案件中正確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經驗,對有關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條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條自然人死亡后,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誹謗、貶損、丑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第四條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五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條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后又基于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條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第八條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后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第九條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第十條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一條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后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第十二條在本解釋公布施行之前已經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釋,其內容有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準。
二、民事侵權
1、侵犯人格權和人格利益的精神損害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精神賠償解釋》列舉的人格權和人格利益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隱私權、帶有人格特征的監護權和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財產權。
2、侵犯知識產權中人身權益精神損害賠償。
近幾十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產權已從財產權和人身權中分離出來,成為受法律保護的一項獨立權利。由于知識產權尤其是著作權具有強烈的人身屬性,其受侵犯往往會給受害人帶來嚴重的精神損害,故對侵犯知識產權所產生的精神損害賠償已提到議事日程,司法實踐先行突破,不乏此方面的判例,但缺乏法律依據。《民法通則》第118條規定:“公民、法人的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受到剽竊、篡改等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這里的“賠償損失”與《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中的“賠償損失”涵義一樣,應包含賠償受害人的精神損失。
3、違反公序良俗或公益公德精神損害賠償
保護公序良俗是世界不少國家立法和司法的通則。中國在《精神賠償解釋》中將違反社會公共利益或社會公德侵害他人人格利益和人格要素納入直接的司法保護中,完善了對人格權益提供司法保護的法律基礎。公序良俗原則作為法律化的道德水準,只能要求每個人具有“普通人”的道德標準。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是公認不道德的,也應承擔相應責任,包括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精神賠償解釋》規定對損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和侵害遺體、遺骨等侵權行為,由死者的近親屬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訴訟,也適用《民法通則》第7條有關“公益公德”的規定。
4、侵犯特定身份權的精神損害賠償。
中國的《精神賠償解釋》對特定的身份權利的保護進行精神損害賠償處理,這是對中國人身權司法保護的一大發展。該司法解釋第2條規定:“非法使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應與依法予以受理”。這是在監護關系,親屬關系和親子關系中,對監護權、親權、親屬權的保護,明確受害人可請求精神撫慰金,由此確定了特定身份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5、侵犯特定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
中國《精神賠償解釋》第4條規定:“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不定期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支持”。該解釋是對與精神利益有關的特定財產權利的保護,這是中國司法解釋對財產權保護的又一發展,應予以肯定。由于中國基本法律對此無明確規定,因此對此類精神損害賠償予以嚴格限制,其條件是:⑴賠償原則上限于與人格權、身份權有密切聯系的特定財產權;⑵該特定財產權應當是以精神利益為內容紀念物品,其本身負載重大感情價值和具有人格象征意義;⑶該特定財產權因侵權行為遭受永久性毀損或滅失,其損失具有不可逆轉的性質。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對于精神損害,不僅包括精神痛苦,還有精神利益的喪失或減損。因此,我們在民事侵害中,一旦有精神損害的現象,我們要積極維護自身權益,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我們網站也提供專業的律師服務,如果您有需要,歡迎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打房產官司有哪些誤區
2021-01-29司機與用人之間是勞動關系還是雇傭關系
2021-02-0610級傷殘鑒定標準是什么
2020-12-27主合同涉及刑事案件擔保合同有效嗎
2020-11-16交通事故對方全責多久內有效
2021-03-25死緩在哪里服刑
2020-11-26“假結婚”與“假離婚”有哪些法律風險
2020-11-26遵義組織產品質量仲裁檢驗和鑒定,開展對棉花、毛絨、繭絲、麻類纖維質量公證檢驗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1-01-28無故終止合同責任怎么賠償
2021-01-15發現對方未履行合同義務怎么辦
2020-12-26土地確權后還能建房嗎
2020-12-17租住房租墻皮脫落怎么處理
2020-12-03北京樓市調控細則15條正式出臺(全文)
2020-12-23哪些情況可向勞動機構投訴
2020-12-25勞務派遣原則
2021-02-08涉外勞動爭議管轄權歸屬問題解答
2021-01-23哪些屬于終身人壽險
2020-12-01貨車連撞3輛豪車續保險公司要不要理賠
2021-03-15簽訂房屋保險合同應注意哪些問題?
2021-01-14在保險公司不干了,對以后有影響嗎
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