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損害賠償是指民事主體因其人身權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損害,要求侵權人通過精神撫慰金等賠償方式進行救濟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是針對精神損害的后果所應承擔的財產賠償責任。精神損害賠償作為一項相對特殊的訴訟請求,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司法實踐中,特別是新婚姻法頒布以后,涉及婚姻關系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很值得探討。這里,我們主要談談精神損害賠償在婚姻案件中的適用,以期對審理此類案件有所幫助。
一、婚姻案件中精神損害的界定
婚姻法所調整的夫妻關系屬于特殊的民事法律關系,配偶的身份權植根于婚姻的自然性能和社會功能,經由人倫秩序和道德化提煉,最終外化到法律層面,是配偶之間基于婚姻這一本質性社會結合關系而必然存在的權利義務的互動結合,帶有人格互融、精神內化和權利義務同構一體的特定屬性。現代社會的配偶身份權和人格利益是在確認人格自由、人格獨立、人格平等和人格尊嚴的大前提下,按婚姻共同體的內在要求對配偶雙方配置平等的人格權要素的讓渡、延伸和限制。扶助、撫養、生育等權利義務由此而生,任何人進入到婚姻共同體中,都必須遵守這種互動的權利義務,按配偶身份權和人格利益規則約束自我,既維護自己的權利,同時也尊重另一方的權利。與配偶身份權和人格利益相配套,法律必須有不正當適用權利的認定和侵犯身份權及人格利益的后果歸屬及補救性規范。那么,基于婚姻而存在的夫或妻的何種行為會導致另一方的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損害,繼而引發精神損害賠償糾紛呢?結合相關法律規定及司法實踐,筆者認為,有如下幾種:
1、重婚行為。重婚本身就是一種犯罪行為。我國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規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重婚是以合法的婚姻關系的存在為前提的,它侵犯的不僅是平衡而穩定的社會秩序,還侵犯了受害人方正當的人身權(這里主要是指依法取得建立穩定、幸福的家庭的權利),妨害了合法的婚姻關系和該婚姻關系中無過錯配偶的名譽權,其損害事實就是配偶的一方與他人長期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而使另一方在名譽上遭受到損害,違反了民事立法關于對公民名譽權保護的規定,而無過錯配偶的名譽損害是由侵害婚姻關系的行為所致,二者具有因果關系。侵犯人身權和名譽權導致的賠償,恰恰是在我國法律規定的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之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翻供的后果是什么
2021-02-19交通事故超過多長時間視為放棄訴訟
2021-03-21公司在上海股交中心掛牌是否影響其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
2021-01-09沒有辦理離婚登記簽訂的離婚協議財產分配有效嗎
2020-12-06交通事故要求賠償怎樣訴訟
2020-12-10怎么擬定合同有免責條款
2020-12-02房屋預售應有哪些步驟
2021-03-12買的安置房現在房產證下來對方不配合過戶怎么辦
2021-02-14員工患病能否變更勞動合同,員工患病如何變更勞動合同
2020-11-18嫖娼被抓不能來上班屬于無故曠工嗎
2021-01-11競業限制合同里面沒有寫時間有沒有效
2021-03-03勞務派遣一般納稅人如何認定
2021-03-16產品責任糾紛應怎樣歸責
2020-12-11割去雙耳 4張保單曝自演血案真相
2021-03-07被盜車失而復得引起糾紛的保險理賠
2021-01-08保險費率是否適用價格法
2021-02-22肇事逃逸能走保險嗎
2021-03-16停車開門事故保險賠嗎
2020-12-14保險公司不賠錢怎么辦
2020-12-17保險法解釋二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