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缺陷與完善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7 · 78人看過

精神損害賠償一直是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也是對我國相關法律和法規進行反思的研究課題。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對此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這是我國首次關于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有關規定,是我國民事立法上的一大突破。從規定來看:精神損害賠償適用范圍的規定還不全面、具體,保護范圍顯得過窄,許多案件中當事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能否得到支持的問題,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這顯然不符合現代社會的法制要求。因此,彌補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缺陷,逐步擴大精神損害賠償范圍,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一、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概念及構成要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指民事主體的人身權遭受不法侵害時,對其非財產上損害給予金錢賠償的法律制度。它是民法中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世界各國的立法來看,精神損害賠償通常只針對自然人的人身權受到侵害的情形,即立法上嚴格限制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而將其與對人身權的特別保護直接聯系在一起。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精神損害的概念應當包括以下幾層含義:第一,自然人的人身權(包括人格權和特定的身份權)受到侵害;第二,由此而造成自然人除財產損失以外的非財產上損害;第三,此種非財產上損害不能以金錢來加以計量,但可以通過金錢賠償獲得慰籍和心理滿足,也可以通過純精神的形式(如賠禮道歉)獲得慰籍和心理滿足。對這種因人身權遭受侵害所造成的非財產上損害(即精神損害)進行民法救濟的損害賠償法律制度,就是本文所稱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筆者認為,應包括:1、受害人蒙受相當嚴重的精神痛苦,這是精神損害賠償之事實基礎。對輕微精神損害之賠償請求,因“社會人應當承擔必要的沖突容忍之理性義務”,可不予支持。2、受害人蒙受的精神痛苦與加害人的侵權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是精神損害賠償的理性基礎。3、加害人對侵害行為之發生具有重大過失或故意。4、致害行為違反法律或者沒有合法的存續依據,且有損社會公共利益或嚴重的不道德。二、我國精神損害民事賠償制度的缺陷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用一種極其不明顯的表述有限度、有分寸地規定了一種補償性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該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通常認為,《民法通則》的該條規定是我國民法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標志。盡管該規定比較模糊,且容易引發學理界的爭論,但自《民法通則》生效以來的長久實踐無疑已經表明,該規定所確立的這種有限度、有分寸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解決我國涉精神損害賠償案以及保護人們的精神健康等方面還是起到了明顯作用的。例如,1988年河北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被稱為我國建國以來第一起給予精神損害賠償案件的王*發訴作家劉-真、《女子文學》、《文論月刊》等被告案以及1992年李-谷一訴河南南陽市《聲屏晚報》及該報記者湯*午案等幾起著名的精神損害賠償案,便都是在這一時期審理的,《民法通則》的上述規定無疑為這些案件的審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在《民法通則》的上述規定之外,為了進一步明確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8月7日發布的《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10條又明確規定:“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損害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害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的后果等情況酌定。”該《解釋》成為我國民事司法解釋的一大突破。另一方面我們也須看到,與某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相比,我國《民法通則》(包括1993年的上述《解釋》)所確立的上述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無疑還是存在重大欠缺的。因為這種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主要側重于對被侵權人所遭受的損失進行補償,而不具有懲罰性,與單純懲罰性或兼具補償性和懲罰性的精神賠償制度相比,這種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顯然難以達到充分保護受害人的目的,甚至在某些時候連最起碼的、給予被侵權人一個滿意說法的效果都達不到。不僅如此,這種賠償制度顯然也難以起到預防糾紛和減少損害以維持良好社會秩序的作用,而“法律規范秩序的目的不在于僅僅將其作為解決糾紛、補償損失的工具,而是最大限度地減少糾紛和損害的發生……”為此,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在2001年2月26日第1161次會議上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原則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對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諸方面問題再次做了具體的解釋。該解釋部分吸納了現代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理念,在相當程度上擺脫了我國傳統民法理論的束縛,拓展了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和領域,“是近年來最有意義的一個關于民法方面的司法解釋”,也是我國民法領域的又一個重大突破。不過,令人遺憾的是,該《解釋》盡管有諸多突破,但卻依舊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是該《解釋》明確、斷然地否定了法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二是精神損害賠償以客觀上造成嚴重后果為要件。《解釋》第8條規定:“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后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這表明,在我國,精神損害賠償是以客觀上造成嚴重后果為要件的。假如侵權行為人沒有在客觀上造成所謂的“嚴重后果”,則即使其實施了侵權行為,也不要求其對受害人的精神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我有類似問題?馬上聯系律師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孫炳文

孫炳文

執業證號:

13702201810039008

山東良建律師事務所

簡介: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孫炳文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