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我國現行刑事立法禁止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對犯罪行為造成的精神損害要求賠償。這既與憲法和民事立法相沖突,也缺乏理論根據,而且不利于被害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因此,筆者認為,精神損害賠償應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成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之訴求,以完善我國的法制體系。
一、精神損害賠償法律現狀及犯罪行為造成精神損害的常見性
(一)現有法律和司法解釋對該問題的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最高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的規定》第一條規定:“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予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最高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指出,“根據《刑法》第三十六條和《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以及我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一條第二款的規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害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在民事侵權法方面,雖然缺少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明文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各級人民法院長期以來仍以大量的判決對精神損害賠償作出確認。而在2001年3月1日《最高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頒布實施后,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在司法領域得到正式的確立。
《精神損害賠償的解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最高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精神損害賠償牟解釋》),再次重申了對精神損害應予賠償的原則。該解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我們知道,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性質,首先是一種民事訴訟。也就是說,這種訴訟活動所要解決的問題性質,是民事損害賠償。在實體法上應當受民事法律規范調整,在程序上,除刑事訴訟法有特殊規定的以外,應當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又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訴訟。這種要求損害賠償的訴訟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引起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請求范圍,從現行刑法、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來看,均限定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物質方面的損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臨時工是否能確定工傷
2020-12-18女職工請經期假是否合理
2021-01-27丈夫偷拍妻子出軌傳播視頻及照片違不違法
2020-12-04學生做臨時工老板不給錢犯法嗎
2021-01-30非直系親屬房產贈予合同怎么寫
2021-03-14法院公告期算在審理里嗎
2021-02-07非煤礦山職工死亡賠償標準
2021-01-22擔保人免除法律責任的條件有哪些
2021-03-10勞務派遣員工轉正后工齡如何認定
2020-11-20無故辭退員工無合同怎么維權
2021-02-15意外險保額如何計算
2021-03-25保險合同是如何構成的
2020-12-10無效保險合同
2020-11-29意外保險理賠需要的材料有哪些
2021-01-18車禍理賠和法院判決的區別是什么
2021-03-01沒有貨運資格證發生事故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0-12-29保險公司再保險都有哪些內容
2020-12-20如果發生保險糾紛時應怎么辦
2020-12-10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轉讓嗎
2021-02-05土地承包權可以轉讓嗎
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