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
企業的存貨是不斷流動的,有流入也有流出,流入與流出相抵后的結余即為期末存貨,本期期末存貨結轉到下期即為下期的期初存貨,下期繼續流動,就形成了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存貨流轉。
存貨流轉包括實物流轉和成本流轉兩個方面。企業存貨實物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流轉成為存貨的實物流轉。所謂存貨成本流轉指外購或自制存貨的成本流入及出售商品時的成本流出。在理論上,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其實物流轉應當一致,也就是說,購置存貨時所確定的成本應當隨著該存貨的銷售或耗用而結轉。例如,某商品購進成本,第一批100件單價15元,第二批50件單價10元,第三批80件單價11元。本期銷售結果是,第一批售出80件,第二批售出30件,第三批售出10件。由此可見,該商品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是一致的,但在實際工作中,這種一致的情況非常少見的。因為,企業的存貨進出量很大,存貨的品種繁多,存貨的單位多變,難以保證各種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相一致。由于同一種存貨及單價不同,但均能滿足銷售或生產的需要,在存貨被銷售或耗用后,毋需逐一辨別哪一批實物被發出,哪一批實物留作庫存,成本的流轉順序和實物的流轉順序可以分離,只需要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轉順序確定已發出存貨的成本和庫存存貨的成本即可。這樣就出現了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
采用某種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在期末存貨與發出存貨之間分配成本,就產生了不同的存貨成本分配方法,即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按照國際會計慣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常見的存貨計價方法有: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后進先出法等。
幾種存貨計價方法的分析
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又稱分批實際法,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這種方法是假設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分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
采用這種方法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準確,但這種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對發出和結存存貨的批次進行具體認定,以辨別其所屬的收入批次,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并且采用這種方法極易被用作調節利潤的手段。因為如果營業不佳,估計利潤不高,管理人員就可以高價售出低成本的商品,以提高利潤,或以相反的方法調低利潤。
企業中一般不能互換使用的存貨、或為特定的項目專門購入、或制造并單獨存放的存貨,以及購入批次少、容易識別、單位價值較高的貴重物資,一般采用個別計價法。并且這種方法在實地盤存制和永續盤存制下均可使用。
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也稱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指以期初存貨數量和本月購進存貨數量作為權數來確定本期存貨發出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這種方法只需在月末計算一次,比較方便。但只能在期末確定存貨成本,無法隨時從賬面上提供存貨的結存金額,不利于加強存貨的日常管理。同時無論在上漲還是下跌情況下,計算出的存貨成本與現行成本都有一定的差距,并且這種方法在實地盤存制下才可用。
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平均法,是指以本批購進數量加賬面結存數量的權數,滾動計算加權平均單價,并據以確定存貨發出成本與期末存貨成本。
移動平均法的優點在于能使管理人員及時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并且每次購入存貨的單位成本和購入前庫存存貨的單位成本對發出存貨成本的影響,分別與購入數量加購入前庫存數量的多少成正比,因而成本計算較為客觀可信,但與市價仍有一定差距,而且頻繁地計算移動單位平均成本,使存貨核算相當繁瑣。對于儲存在同一地點性能相同的大量存貨一般采用加權平均法或移動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只能用于永續盤存制,不能用于實地盤存制。
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根據先購進的存貨先發出的成本流轉假設對存貨的發出和結存進行計價的方法。在物價持續上漲情況下,采用此法使存貨發生成本降至最低,從而使賬面利潤需增,導致資本分派過度,對企業的長期經營不利。
經營活動受存貨形態影響較大或存貨容易腐爛變質的企業,一般采用先進先出法,并且這種方法在永續盤存制和實地盤存制下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相等。
后進先出法
后進先出法是根據后購進的存貨先發出的成本流轉假設,對存貨的發出和結存進行計價的方法。
采用后進先出法計算的發出存貨的成本接近于近期市場價格,使現時成本與現時收入得到配比,從而較合理地確認了當期收益,在物價持續上漲情況下,可以使當期出材料成本升高,利潤降低,延遲企業交納所得稅,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由于期末材料結存成本是按早期價格確定的,這樣也減少了庫存材料的資金占用,可以增加企業后勁,提高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符合穩健性原則。但這種方法有可能會造成成本虛增或虛減。并且在實地盤存制和永續盤存制下,這種方法計算的發出存貨的成本不相等。
幾種存貨計價方法的對比評價
各種存貨計價方法是因物價變動而產生的。若存貨進價固定不變,不同存貨計價方法將失去存在的必要。對各種存貨計價方法的評價也要以物價變動為背景。下面以物價上漲為前提比較幾種存貨計價方法。
從價值角度看
采用先進先出法時,期末存貨均按后期進價計算,比較接近編表日重置成本,使資產計價較為合理。當采用后進先出法時,期本存貨按較早期的單價計量,與編表日的重置成本差距較大,物價變動幅度越大,這種現象越明顯。在通貨膨脹時期,后進先出法所產生的期末存貨數偏低,使資產計價失去意義。結果,財務分析也受到相當大的影響,營運成本、流動比率、投資報酬率偏低。從利潤確定角度看,后進先出法,則以最近的進貨成本可與最近的營業收入相配比,可以產生較有意義的利潤數據,以恰當地解釋評價預測企業的經營成果。所獲得的利潤倘以所得稅、股利等形式全部分配的話,也不會過多影響企業按原有規模持續經營。相反,若采用先進先出法,則以較早期的存貨成本與現時的營業收入相配比,毛利虛計。若將算得的毛利全額以所得稅、股利等形式分盡的話,收回的成本因數額較低,在現時物價水平下,難以重置相同數量的存貨,致使企業不能按原有規模持續經營。
從納稅和現金流量角度看
后進先出法具有壓低期末存貨成本、提高銷貨成本,減少本期應稅利潤,因而減少應納稅所得產生的現金流,因此使企業的凈現金的流入比采用先進先出法和平均法為多。但是,后進先出法減少應納所得稅額和增加凈現金流入的效果并非絕對。從長遠時期看,企業的全部存貨成本,不管何時形成,正常情況下最終將轉化為銷貨成本。若所有存貨均已售出,其成本將全部轉化為銷貨成本,則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無論采用哪種存貨計價方法,幾個會計期的銷貨成本總額、稅前利潤總額、所得稅總額、稅后利潤總額、現金流入總額都是一致的。
從管理人員業績評估角度看
某種存貨計價方法的合適與否,還與企業管理人員業績評價方法與獎勵機制有關。不少企業按利潤水平的高低來評價企業管理人員的業績,并根據評價結果來獎勵管理人員。此時,管理人員往往樂于采用先進先出法,因為,這樣做會高估任職期間的利潤水平,從而多得眼前利益。
企業存貨計價法的選擇
對于企業來說,選擇哪種存貨計價方法最好,主要看企業所在的角度、考慮的主要因素,另外還要看企業所經營存貨的特點和財產物資的盤存制度以及物價變動情況等,適合企業的存貨計價方法才是最好的計價方法,企業才會從中受益。所以企業必須全面考慮,揚長避短,選擇最適合企業的存貨計價方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東與實際控制人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
2021-01-19已被執行的股權如何解除質押
2021-02-12開車撞死狗跑了算不算肇事逃逸
2021-02-18起訴侵權賠償如何收取受理費
2020-11-09無競業限制但有保密條款是否應該補償
2020-11-08委托律師合同能解除嗎
2020-12-05二手房中介應該要考慮哪些因素
2021-01-20與職工解除勞動關系 單位有轉移檔案義務
2021-02-22旅游意外保險條款之保險合同的構成要素是什么
2020-11-17航班取消怎么賠償
2021-03-13保險合同運用最大誠信原則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0-11-21伍某訴某保險公司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2-16駕駛員下車修理受傷仲裁委裁決保險不賠
2020-11-19保險利益的確立條件有哪些
2020-11-09公眾責任險條款
2020-12-24耕地占用稅的適用稅額由誰規定
2021-01-25土地承包后可以轉包嗎
2020-12-21小產權房的房屋拆遷補償是怎么規定的
2021-01-15對拆遷補償不滿意怎么辦
2021-03-14如何申請拆遷許可信息公開
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