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合同無蓋章有效嗎
電子協議,沒有簽字蓋章的合同成立,但不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十一條 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第三十二條 當事人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
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
是指合同發生法律效力普遍應具備的條件。合同是雙方或多方的民事行為,有效合同是合法的民事行為即民事法律行為,因此民事法律行為應具備的條件,也就是合同生效的一般條件。《民法通則》第55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具體言之如下:
1.行為人在締約時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以自己的行為設定民事權利或者義務的能力。合同作為民事法律行為,只有具備相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才有資格訂立;不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所訂立的合同為效力待定的合同。但不具有相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可以通過其法定代理人訂立合同。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訂立合同的行為人具有訂立合同時相應的意-思表示能力,而非指合同的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這也就說明,行為人可以是合同的當事人,也可以不是合同的當事人,即行為人可以與合同的當事人為同一人,也可以出現不一致的情形。例如,甲為乙之代理人,甲以乙的名義與丙訂立了合同,但甲只能為行為人,而不能為合同的當事人,真正的合同當事人是乙和丙。正是由于代理制度的介入,才使得那些欠缺相應的行為能力或專業知識的人也可以成為合同的主體,以維護和實現自己的權益。
所謂“在締約時”是指合同成立時。如果當事人在締約時不具備相應的締約能力,待缺乏相應的締約能力障礙消除后,在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尚須經追認方能使合同生效。如果當事人在締約時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而在訂立之后喪失了此行為能力,此時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分析,或者繼續履行合同,或者終止合同的履行。
對行為人在締約時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我將分為三種情況來進行說明。第一,就自然人而言,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當行為人與合同的當事人為同一人時,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當然可以成為合同的主體;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與其年齡、智力或精神狀況相適應的合同行為,或使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的合同行為時,可以作為合同的主體;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接受獎勵、贈與、報酬等純獲利益的合同行為時,也可以作為合同的主體。另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為滿足日常零用的小額購買也認為是有效的。上面為自然人為適格的當事人之情形。若自然人為不適格的當事人,典型的就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訂立的其所不能夠獨立進行的民事行為,此時他們所訂立的合同為效力待定的合同,須經其法定代理人追認之后或其獲得了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方可成為有效的合同。
(2)當行為人與合同的當事人不一致的時,只要代理人(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且有代理權,那么其所訂立的合同對被代理人(合同的當事人)即發生法律效力。第二,就法人而言,中國《民法通則》第42條規定:“企業法人應當在核準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由此規定可以看出,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法人僅于目的范圍內享有權利能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法人越權行為是較為普遍的,如一家家用電器商場從事鋼材購銷活動等等。對于法人越權行為,在早期立法,尤其是英國普通法時代是絕對排斥的,其效力是絕對無效的,這就是英美法上的“公司越權無效原則”。而在現代立法與司法實踐中,越權行為逐步呈現出一種由絕對無效到相對無效甚至完全有效的發展趨勢,如美國許多州的公司法已明確廢除公司越權行為無效原則,這體現了價值取向由關注交易靜的安全到關注交易動的安全的轉變。
而民法的精神就是在情非得已的情況下,不要輕易地認為某個行為無效,否則會帶來很多消極后果,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交易的日趨頻繁,越權無效原則的弊端也是日趨明顯,表現在:(1)嚴格要求企業在經營范圍內活動,嚴禁從事范圍之外的活動,就會使企業缺乏市場應變能力。(2)法律一律確認越權行為無效,可能會造成不公平后果,與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義目標相背離。如甲公司故意從事越權行為,見無利可圖又主張合同無效,這分明是一種惡意行為,若判決合同無效無疑就支持了甲的主張,從而起到了鼓勵惡意行為的作用,這顯然與法的公平正義目標相沖突。(3)法律一律確認越權行為無效,將有損于相對人利益,不利于民事流轉的順利進行,危及交易的安全。鑒于合同法的主要功能就是要促成交易,并刺激經濟的發展,因此我認為對法人超越經營范圍而訂立的合同,原則上應當認為有效,但可以列舉一些無效的情況。③由于法定代表人越權是內部法律關系的問題,而超越經營范圍不是一個內部的問題,它都是外部的問題,所以不能從合同法第50條之規定法定代表人越權是有效的推導出法人越權也是有效的,列舉一些無效的情況是必要之舉。現行的司法解釋規定“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合同,人民法院不應因此認定合同無效。但是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除外”。我認為這樣的規定是比較合理的。第三,就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而言,只有經依法登記才能實施相當的合同行為時,才可以成為合同的主體。由于它不具有完全承擔責任的能力,應由成立該組織的法人或自然人最終承擔民事責任。
2.意思表示真實
意思表示真實是指表意人即意-思表示的行為人的表示行為應當真實反映其內心的效果意思,即當事人的內在意志和外在意思一致即為真實。意-思表示中含有效果意思和表示行為這兩個要素,因此而產生了三種學說。一是“意思主義”,認為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應以內心意-思為準。二是“表示主義”認為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應以外部表示為準。三是“折衷主義”,或以意-思主義為原則,外部表示為例外,或以表示主義為原則,內心意思為例外。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我國應該屬于“折衷主義”,即以表示主義為原則,內心意-思為例外。
與意思表示真實相對應的情形是意思表示不真實,又稱為意思表示瑕疵,包括意思與表示不一致和意思表示不自由兩種。根據法律規定,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情形有:一是合同一方欺詐、脅迫對方,或乘人之危,使對方的意思表示不真實;二是合同形式上是合法的,但隱藏了非法的真實意思,訂立的是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其合法形式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三是合同一方對合同有重大誤解,因而做出的表示是不真實的;四是合同一方對合同存在無經驗等情形而做出的對自己顯失公平的表示,違背了自己訂立合同的目的,這個意思表示也不真實。這些意思表示不真實合同的法律后果,或者是導致合同無效,或者是合同被撤銷或被變更,并不完全都是無效合同,其中屬于可撤銷的合同,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在法定期間內未行使撤銷權或放棄撤銷權的,則使可撤銷合同成為有效合同。
3.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
此要件是針對合同的目的和合同的內容而言的。合同的目的是當事人締結合同所欲達到的一種效果。合同的內容是指合同中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縱使合同的生效的其他要件都具備,但因合同的目的或內容違反了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也會使合同歸于無效。雖然我國的合同法奉行合同自由原則,即當事人可自由協商確定合同的內容,但是當事人的自由不能超出法律的限制。
根據以上內容的相關回答可以得出,電子合同和一般的合同是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的,而且所涉及到的合同成立要件也是一樣的,只要是達成的合同生效的條件就可以了,如果這份協議中既沒有簽字又沒有蓋章,一般不會生效,如果您還有相關法律咨詢可以致電律霸網在線律師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農村搬遷每人補償多少
2021-01-20已采取強制措施后能否治安處理
2021-01-09臨時工工傷已得到了工傷賠償了單位要開除怎么辦
2020-11-23中外合資銀行的最低限額注冊資本是多少
2020-11-09公司章程能否對股東會的召開方式進行規定
2021-01-20限售解禁股可以股權質押嗎
2021-03-23廠房買賣合同范本
2021-01-12同居期間 共有房產如何分割
2020-12-29事實收養是否能辦理公證
2020-11-22轉繼承怎么處理
2020-12-21勞務外包需要行政許可嗎
2021-03-05脫崗可以辭退嗎
2021-02-03意外險國家規定最高賠付多少
2021-01-01離婚時可供分割的財產險有哪些
2021-03-25保險違約責任條款有哪些
2021-03-16保險合同訂立有關問題
2021-01-13保險合同的必備條款
2021-03-16副駕駛人員跳車身亡保險公司應按照什么標準賠償
2020-12-02車損什么情況下保險公司拒絕理賠
2020-11-28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有哪些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