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行為的這個概念其實并不難理解的,只不過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特殊的職務,在履行相應職責的過程當中是要因為自己的這種職務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的,當職務行為已經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情況下肯定是會關系到民事賠償的。大家可以跟隨小編的腳步來了解一下職務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依據是什么?
一、職務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依據是什么?
(1)《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簡稱《民訴意見》”)第四十二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組織為當事人。”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簡稱《賠償解釋》”)
第八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條:“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雇傭活動”,是指從事雇主授權或者指示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雇傭活動”。”
(4)《關于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第三條:“經營者的職工采用商業賄賂手段為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的行為,應當認定為經營者的行為。”
二、民法總則職務行為應該怎么認定?
實踐中一般結合以下幾個標準判斷員工行為是個人行為還是職務行為:
(1)行為是否有經營者的授權,是否是有雇傭關系的工作人員所為。
(2)行為是否發生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
(3)行為是否以經營者的名義或身份實施。
(4)行為與職務是否有內在聯系,如行為的內容是否是工作需要,是否符合雇主雇用的目的,行為是否具有為法人謀利的意思。
企業法人在從事相關的經營活動的過程當中如果給消費者或者是其他的人造成了重大的損失的話,那么公司是必須要承擔經濟賠償的,另外比較常見的職務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還包括國家賠償的,這是司法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造成的。
職務侵占罪可以自訴嗎?
詐騙罪和職務侵占罪是如何處罰的
挪用公款罪和職務侵占罪的區別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小產權房補償款訴訟平息后再分配
2021-01-15普通合伙企業的退出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1-02-23女方爭取撫養權的有利條件需要哪些
2021-01-17工傷賠償程序該怎么走?
2021-01-24雇傭關系買保險嗎
2021-03-01抵押貸款要壓房產證原件嗎
2020-11-13農村集體土地房屋可以遺贈嗎
2021-01-18暫時失去意識致人損害是否應當賠償
2020-11-18人壽保險理賠時效是多長,人壽保險理賠需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2021-01-29汽車自滑撞死司機保險也得賠
2020-11-11保險車輛出險后理賠的基本步驟是什么
2021-02-14保險條款的法律規定怎么樣
2020-11-14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解釋二的內容是怎樣的
2020-11-21承包經營權行使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28交了土地出讓金后可以建房嗎
2020-11-09農場土地轉讓合同范文格式是什么
2020-11-24同住人有權得到公租房拆遷補償款嗎
2020-12-14農村征地哪種青苗的補償高
2021-03-06房屋拆遷臨時安置費多少錢
2021-01-17拆遷安置房子份額如何算
20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