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類案件訴訟時效期間是一年,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這一點沒有任何爭議。但訴訟時效從何時起算,是長期以來民事審判中頗有爭議的一個問題,目前尚無定論。
如果交通事故當事人在收到交通事故認定書后十日內均向公安機關提出書面調解申請,這種情況的起算時間比較容易確定,也沒有太多的爭議,調解未達成協議的,公安機關應制作調解終結書并送達當事人,訴訟時效自當事人收到調解終結書之日起算;調解未達成協議,公安機關未制作調解終結書的,訴訟時效自調解失敗之日起算;調解達成協議,但當事人不履行的,自調解書中寫明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
交通事故當事人未向公安機關提出調解申請的,這種情況比較復雜,實踐中爭議也非常大。
根據以上的法律規(guī)定,訴訟時效從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算。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傷害明顯的,從傷害之日起算;傷害當時未曾發(fā)現,后經檢查確診并能證明是由侵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起算。
傷害明顯的,起算時間是傷害之日;當時未曾發(fā)現的,起算時間是傷勢確診之日,看起來也非常明確,但在實踐審理中,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嚴格按照法條的規(guī)定,自傷害之日或傷勢確診之日起算。
第二種觀點,訴訟時效自治療終結之日或損失確定之日起算。傷害之日或傷勢確診之日,權利人只是知道了權利被侵害,但權利人損失的具體數額,還無從確定,要根據以后的治療、休息、護理、以及是否構成傷殘等情況才能確定,所以,對“傷害之日”和“確診之日”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事發(fā)或確診當天,要作擴大解釋,即治療終結或損失能夠確定之日。持這種觀點的人,還有一種理由,就是由于受害人(權利人)一直在治療當中,損失(醫(y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等)也在持續(xù)不斷地發(fā)生和增加,對方的侵權行為處于持續(xù)狀態(tài),治療終結后,受害人(權利人)的損失不再增加,對方的侵權行為才結束,訴訟時效從這時起算。
本人支持第二種觀點,理由有三:
1、符合訴訟時效法律制度的本意。
設立訴訟時效制度的本意是敦促權利人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避免權利人長時間不主張權利,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可見,訴訟時效法律制度的目的是防止權利人有條件行使權利而不行使。受害人在治療終結前,一直處于治療狀態(tài),損失也一直處于增加狀態(tài),向對方行使權利的具體數額也就無從確定,不具備行使權利的全部條件。所以,這種情況,權利人不是不行使權利,而是不具備行使權利的全部條件。
2、能夠更好地保護受害人即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使其安心治療。
受害人在很多情況下,治療的期間會很長,一年兩年甚至時間更長的都有,如果訴訟時效從傷害發(fā)生之日或傷勢確診之日起算,那么就會造成受害人在治療過程中,擔心超過時效,不能安心治療;而且更為嚴重的是,有相當多的受害人法律知識非常欠缺,又沒有意識或條件咨詢專業(yè)人士,從而造成他們的全部或大部分損失超過訴訟時效期間,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3、減少訴累,合理利用國家訴訟資源。
如果訴訟時效自傷害之日或確診之日起算,那么很多情況會是在訴訟時效期限即將屆滿前,受害人尚處于治療之中,損失尚未全部發(fā)生;受害人為了不超過訴訟時效期間,會提起訴訟,但其訴訟請求只能是已經發(fā)生的費用,這一次訴訟也只能審理受害人這些已經發(fā)生的損失。受害人在這次訴訟之后再發(fā)生的費用,要在一年內再次起訴,提起第二次訴訟;對于第二次訴訟之后發(fā)生的費用,受害人在一年內還要第三次起訴,這樣,就會造成一次交通事故,需要起訴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情況,這對于權利人和義務人來說,都是極大的累贅;現在我國絕大多數法院都案多人少,這對于審判資源來說,也是極大的浪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唯一住房如何強制執(zhí)行,強制執(zhí)行有哪些條件
2020-12-22公司收購個人股權需評估嗎
2021-01-11旅游合同無法履行怎么辦
2021-02-03小貸公司減資條件是什么
2021-01-08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民事責任有哪些
2020-11-20醉駕五年能減刑嗎
2021-03-20女方離婚訴狀范本是怎樣的
2021-03-21離婚需要冷靜嗎,2020離婚冷靜期開始實施了嗎
2021-03-05信用卡逾期的立案標準
2021-01-26機械設備合同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1-03-09超市顧客摔傷保潔公司賠償是怎樣的
2021-03-01炒地皮非法倒賣土地會受法律制裁嗎
2021-01-01集體土地有商住房證有法律效益嗎
2021-01-02五險一金的糾紛要怎么解決
2021-03-21勞動者可以去哪兒投訴
2020-11-22公司收取押金和扣押身份證件需要負什么法律責任
2020-12-25交強險理賠怎么墊付和追償
2021-01-02車上責任險怎樣投保
2021-02-03保險合同的成立要件有哪些
2020-12-23違反保險合同條款無法獲得賠償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