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體土地征收中存在的問題
1、規范效力低
規范效力較低是導致土地征收中各種問題難以解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制定的時間較早,規定的內容比較原則、簡單,大部分征地程序性規范散見于不同的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告知確認程序、征地補償標準等內容更是由效力層級更低的規范性文件來明確,導致政府征收和農民維權都缺乏統一的法律依據。
2、“公共利益”界定不清
“公共利益”界定不清也是誘發征地沖突的重要原因。
《物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均規定國家只有出于公共利益之需要才能征收土地,但對于“公共利益”的判斷主體和判斷標準均未做明確規定,為政府行使征地權力留下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導致不少地方政府無論是公益用途還是商業用途,都冠以“公共利益”之名。這種隨意征地的做法不僅嚴重侵害農民的合法權益,也使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3、權利保障缺失
我國征地程序沒有充分體現對農民知情權、參與權的保障,容易激化征地過程中已有的矛盾。
正常的征收程序應當包括:申請征收土地的地方政府報批、農用地轉用審批、土地征收審批、土地征收公告、辦理補償登記、補償公告、聽取被征收人意見、補償、交付土地等內容。報批、審批等過程本就是一個由政府主宰的、封閉的決策過程,被征地農民是無法參與的。一些地方政府為節省時間和成本甚至將公告程序、聽取意見程序都予以省略,導致被征地農民的權利受到侵害。正是由于征收工作不透明、被征地農民參與程度低、征地政策宣傳不深入、村民會議不事先公布、聽證權不主動告知、調查確認臺賬不認真核實等問題,造成被征地農戶對征地工作心存疑慮。
二、完善征收法律制度的建議
首先,建議依據《立法法》第八條規定“對非國有財產的征收只能制定法律或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盡快出臺集體土地征收條例,按照現有政策文件的實踐效果制定相應的征地程序規定,明確區片綜合價補償標準的法律地位,并由地方政府規章進一步明確本地區最低征地補償標準。
其次,建議“公共利益”的界定宜窄不宜寬,除列舉最基本的公共利益類型外,進一步設置論證公告、異議聽證、審查批準等公共利益認定程序。只有征地所實現的公共利益大于維持現狀的公共利益和征地犧牲的個人利益,才能視為具有公共利益性質。
最后,建議集體土地征收條例應明確征地審批前的協商程序,允許村民選派代表參與協商。并在批前協商程序的基礎上簡化“兩公告”為“一公告”,即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統一明確聽證范圍,簡化安置公告內容,認真做好補償登記的宣傳解釋工作,增加書面告知青苗、地上附著物所有人及時辦理確認和補償登記手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殺人案主犯主謀如何量刑
2021-02-24醫院拒絕開轉院證明是否違反相關法律法規
2020-11-09分手協議如何寫
2020-12-10委托事項和權限范本
2021-02-28房產他項權記有抵押期限嗎
2021-01-06交通事故訴訟漏起訴保險公司法院可以追加嗎
2021-01-10花錢保外就醫容易嗎
2021-03-19質疑產品質量誰舉證
2021-01-22協商解除勞動合同需要支付補償金嗎
2021-02-14放棄財產繼承權需要哪些手續
2021-01-12合同債權的法律界定是什么
2020-11-29合同糾紛判決后上訴期為多長時間
2021-02-19哪些非婚生子女享有繼承權
2020-12-11房產贈與部分轉賣需要交哪些稅費
2020-12-21派遣證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2021-02-10勞動合同關系幾年內訴訟有效
2021-02-12入職多久才算事實勞動關系
2020-11-21別人逗狗將我傷害,該怎么索賠
2020-12-10勞動爭議的法院管轄地如何確定?
2020-12-14如何選擇定期壽險或終身壽險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