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法中過失犯罪有行為犯嗎?
沒有的,行為犯主觀方面不能是過失,實質上是說明過失犯的類型只能是結果犯而不能是行為犯。我國刑法第15條規定,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由于刑法條文對過失犯必須是結果犯作了明文規定,因此從邏輯上可以得出行為犯的主觀方面不能是過失的結論。我國刑法第14條對故意犯罪概念所作的規定,也提到了“危害社會的結果”,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是故意犯罪”。
應該指出,這里講的危害結果是指行為對法益的侵犯,是廣義上的危害結果。從相反的角度來說,如果這里的危害結果是狹義的危害結果,而不包括危險結果和行為單純對合法權益造成的侵害,就無以解釋危險犯和行為犯的故意。
二、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的區別是什么?
1、過失犯罪行為本身蘊涵著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會的行為。
2、過失犯罪行為本身是錯誤行為,即屬于不適當的、應當受到譴責的行為。
3、一般情況下,過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嚴重危害社會的結果時刑法才將其規定為犯罪,行為人才承擔刑事責任,所以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不是表現在主觀意志上,而是體現在客觀效果上。
由于過失的主觀惡性明顯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對過失犯罪的規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體如下:
過失犯罪均以發生危害結果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發生危害結果。過失犯罪情況下,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或已經預見卻輕信能夠避免,主觀上根本反對發生這種危害結果,因而主觀惡性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刑法規定“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責任”,“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這體現了刑法以處罰故意犯罪為原則,以處罰過失犯罪為特殊的精神。過失犯罪只有當行為已經給社會造成危害結果的情況下,才能構成犯罪。如果沒有造成嚴重后果,就不存在過失犯罪
刑法對過失犯罪規定了較故意犯罪輕得多的法定刑。過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則條文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才能負刑事責任。如果刑法分則條文沒有規定的,無論某一過失行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構成犯罪。
對于故意犯罪的,只要是行為人主觀上存在犯罪故意并實施一定犯罪行為的,就可以認定為構成犯罪,但是人民法院對其進行處罰時,就應當考慮犯罪嫌疑人的其他方面的表現,包括犯罪行為是否實施完畢,有無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等情形。
過失犯罪的構成要件包括哪些
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的區別是什么?
什么是過失犯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員工未提前一個月通知辭職如何處罰
2021-01-16房產買賣中買受人遲延支付購房款的合同糾紛
2020-12-17施工中道路損壞需要賠償嗎
2020-11-14轉賬支票背書需要注意的事項
2021-03-06房屋可以贈予給非直系親屬嗎
2021-02-04再婚老人遺產糾紛相關內容
2020-11-20打架報警醫療費要承擔嗎
2021-02-15工傷申請財產保全有必要嗎
2021-02-25擔保合同如何履行
2020-12-15企業承包經營合同包括哪些內容
2020-12-07辭職在下個月發工資合法嗎
2021-01-24工廠集資房屬什么性質
2020-11-12北京無犯罪記錄證明怎么開
2020-12-03試用期離職主管不同意怎么辦
2020-12-05違反保險合同應承擔哪些責任
2021-01-07違規超車出人命保險賠嗎
2021-02-09保險經紀公司管理規定有什么
2021-01-24個人保險代理人將收取的保險費占為己有應如何定性
2021-01-22代理人的承認可以視為當事人的承認嗎
2020-12-03保險金額確定和保險費的計算
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