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確的犯意表示是犯罪預備嗎?
并不是犯罪預備,犯意表示是表達犯罪意思的行為。刑法上關于言論(辭)可以構成犯罪的規定,處罰的不是言論本身,而是發表言論的行為及其方式。比如侮辱罪、誹謗罪、傳授犯罪方法罪、教唆犯罪、煽動性質的犯罪等。把言論寫在私人日記上不讓別人看到,這只是思想;寫在紙上公布于眾,是發表言論。
發表言論如果僅僅停留在意志形成階段,也只屬于意思表示(包括犯意表示);如果更進一步,進入意志實現階段,如犯意表示的內容是煽動或教唆他人危害社會,則成為犯罪實行行為;如果找人商量如何實現除了煽動、教唆內容以外的犯罪意思,則屬于預備行為。從需要到動機到犯意形成(包括犯意表示),都屬于“思想”范疇,不受刑罰處罰。只有在犯意支配下積極或者消極地實現該犯意的外部行為出現,才受刑罰處罰。
二、 犯罪預備的特征
(一)主觀目的,是為了實行犯罪。預備,可謂犯罪手段,其目的是為了實行犯罪。這一目的表明,犯罪預備是一種有明確的犯罪故意的行為,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是犯罪意圖的外化,而不僅僅是犯意本身或者犯意的表示。
(二)客觀上,行為人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這種預備行為,概括地說是為了實行犯罪積極創造有利條件的行為總和。具體說來,可以分為兩類:
1.準備工具的行為。這是為實行犯罪而準備犯罪的工具,包括尋找工具、購買工具、改造工具、制造工具等多種表現形式。
2.制造條件的行為。這是為實行犯罪創造除了準備工具以外的各種順利條件的行為。
(三)尚未著手實行犯罪,因為行為人意志以外因素而停止。因為行為人意志以外因素而停止是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共同點,也是二者容易被混淆的原因;著手實行與否,則是二者之分界。意外原因,表明犯罪預備行為停止不前非出己愿,如被告發、被盤查等。
犯意表示與犯罪預備之間是存在著非常明確的區別的,司法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要求來進行區分,并作出合法的處罰,對于犯罪預備行為是需要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但如果沒有造成實際的傷害的,則可以免予進行刑事處罰。
犯罪預備的認定原則是什么
犯罪預備的特征包括哪些
犯罪預備量刑處罰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權眾籌融資有哪些法律法規
2021-03-22假冒注冊商標罪的立案標準
2020-11-11財產保全后會面臨什么法律風險
2020-11-20監獄每年幾月份報減刑
2021-03-21夫妻債務償還案
2021-03-16非婚生子可以繼承生父遺產嗎
2021-01-08執法中隊蓋章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18交通事故責任劃分及賠償標準
2020-12-30合同代理人簽字和蓋章效力一樣嗎
2021-02-03物權法(草案)名詞解釋-----建筑物區分所有權
2021-01-20怎么取回自己的房產證
2020-12-15與中介公司簽約如何避免糾紛
2021-01-16集資合作建房包括哪些條件
2020-12-01放假多久算被迫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14離職后帶走顧客信息違法嗎
2021-01-28用人單位有權擅自變更勞動者工作崗位嗎
2021-03-09運輸途中瓷器毀損由誰承擔責任
2020-11-23自然災害損失可獲得哪些保險賠償
2021-02-08人壽保險中的受益人是誰
2021-01-11國內貨物運輸保險的保險貨物范圍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