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普通人民大眾的文化素質的提高,法律意識也在跟著逐漸的提升,勞動者們對自己與用人單位是否簽了書面的勞動合同也越來越重視。但是仍有部分用人單位無視法律的約束和勞動者的請求,始終不肯正式與勞動者簽訂一份勞動協議。今天,律霸小編為你講述在沒有勞動合同的情況下,怎樣證明員工與用人單位存在事實勞動關系。
怎樣證明與用人單位存在事實勞動關系
首先,已經存在勞動行為。勞動關系的對象指向的是勞動行為,該行為的形成、存在以及終結是形成勞動關系的重要標準。只有勞動者按照用人單位的要求,通過支付相當的體力和智力,完成用人單位布置的工作內容,創造了勞動成果,并歸用人單位所有,才意味著勞動者已經向用人單位讓渡了自己的勞動力使用權,提供了有償勞動,從法律上形成一種勞動關系。否則,既無口頭約定又無實際付出勞動,不可能形成勞動關系。因此,已經存在勞動行為成為事實勞動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其次,已經形成了從屬關系。一般來說,這一類型的案例中的都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進行特定的生產工作,將人身自由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歸用人單位支配,服從勞動分工和工作安排,遵守勞動紀律和規章制度,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和監督,并從用人單位處獲得勞動報酬和有關福利待遇。因而,在一定時期內,勞動者從屬于用人單位,兩者形成一種穩定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這是事實勞動關系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如果沒有形成這種特殊的從屬關系,則不構成事實勞動關系,甚至也不構成勞動關系。
第三,默認的意思表示。也就是說在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存在著意思表示合意的要素,這種合意或是通過行為默認或是通過口頭約定而成的,雙方存在的從屬關系的事實在客觀上等同于雙方當事人間已經存在訂立契約的意思表示,只有雙方都對該勞動行為以及從屬關系以默認的方式接受或不排斥的情況下,才能認為已經建立了事實勞動關系。
第四,欠缺法定的形式要件。如前所述,在事實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提供勞動條件和規定的勞動標準,勞動者提供有償勞動,兩者之間存在概括的意思表示,或通過行為默認或通過口頭約定而形成的。因此,從法律上看,事實勞動關系具備了主體、內容和意思表示3個要素,雙方之間形成了勞動關系,只是未形成書面合同,欠缺法定的形式要件。這也是事實勞動關系區別于勞動法律關系之所在,是其構成要件之一。
哪些情形屬于事實勞動關系
如何確認勞動關系
確認勞動關系的依據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租客擅自裝修導致店鋪倒塌,房東可以追究賠償嗎
2021-01-29醫療事故處理辦法有哪些
2020-12-30商評委如何認定域外證據
2020-12-21銀行貸款逾期不還會坐牢嗎
2020-12-16公司在試用期開除員工有經濟賠償嗎
2021-01-19申請強制執行,但是被告拒不執行判決該怎么辦
2021-03-26多子女家庭財產繼承怎么分配呢
2020-12-24怎么做才能進行人才保密
2021-02-09小區綠化“縮水”業主如何維權
2021-01-01壽險投保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8航班取消賠償
2020-12-03國內運輸保險的保險范圍有哪些
2020-11-08什么是保險合同
2021-03-21死亡險被保險人不認可保險金額,合同有效嗎
2020-12-18僑眷可以在國內購買保險嗎
2021-02-03私房拆遷補償款如何分配
2021-02-08上海有房無戶拆遷戶如何安置
2020-12-25房屋拆遷法律常識,城市房屋拆遷的基本特征
2020-12-03房地產企業為別的企業拆遷是否繳納契稅
2020-11-27企業如何建賬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