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后果嚴重的可能還會威脅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所以對于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行為要進行嚴肅的處理。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行為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那么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立案標準是什么?小編將在下文為您詳細的介紹這個問題。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立案標準是什么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16條規定:
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偽劣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的;
(二)偽劣產品尚未銷售,貨值金額十五萬元以上的;
(三)偽劣產品銷售金額不滿五萬元,但將已銷售金額乘以三倍后,與尚未銷售的偽劣產品貨值金額合計十五萬元以上的。
這里要注意的是:
1、“摻雜、摻假”,是指在產品中摻入雜質或者異物,致使產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或者產品明示質量標準規定的質量要求,降低、失去應有使用性能的行為;
2、“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種使用性能的產品冒充具有該種使用性能的產品的行為;
3、“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級、低檔次產品冒充高等級、高檔次產品,或者以殘次、廢舊零配件組合、拼裝后冒充正品或者新產品的行為;
4、“不合格產品”,是指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的質量要求的產品。
對于上述行為難以確定的,應當委托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進行鑒定。
“銷售金額”,是指生產者、銷售者出售偽劣產品后所得和應得的全部違法收入;
“貨值金額”,以違法生產、銷售的偽劣產品的標價計算;沒有標價的,按照同類合格產品的市場中間價格計算。
對于貨值金額難以確定的,按照《扣押、追繳、沒收物品估價管理辦法》的規定,委托估價機構進行確定。
上文中,小編為您解答了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立案標準是什么這個問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立案標準主要是按照銷售金額以及貨物的價值來確定的,根據銷售金額、尚未銷售的金額、銷售金額與未銷售金額的總和三種情況來分別對不同的案件確定立案標準。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行為對于消費者的權益造成了損害,所以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具體的刑事處罰還要根據當時的案件情況以及法院的審理結果才能確定。
假冒注冊商標罪案例分析
購買到假冒偽劣商品該怎么辦?
林其凱假冒注冊商標罪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醫院患者走失是誰的責任
2021-01-18口頭承諾能判凈身出戶嗎
2021-02-16離婚后可以終止探視小孩嗎
2021-01-04房企破產后購房者要回購房款嗎
2021-03-04公房使用權有哪些形式
2021-01-22上市銀行呆賬準備金計提方法差異原因有哪些
2021-01-01合同中的哪些免責條款屬于無效條款
2020-12-26煤礦辭退體檢嗎
2021-02-20如何成立臨時業主委員會,成立臨時業主委員會又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2021-03-25找二手房中介怎么安全交易
2021-03-24競業限制協議單位沒有蓋章有效嗎
2020-12-18用人單位能否在服務期內扣押員工證件
2020-12-23員工調崗通知書
2020-12-15企業停產工資如何發放
2021-03-03意外險怎么買
2020-12-29理財公司倒閉了怎么辦
2020-12-03有保險撞死人保險公司全賠嗎
2020-12-17無責以買保險撞死人要坐牢嗎
2020-12-04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后如何辦理車輛理賠
2021-01-04拒賠出具什么單據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