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第133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關于自首的規定是否適用交通肇事犯?司法實踐中認識不一致,過去也很少適用。在交通肇事案件中也應當存在自首情節:
首先,刑法總則指導刑法分則,這是一般原則;而總則中并沒有對適用刑法第六十七條作出限制性的規定。因此,適用刑法第六十七條應當不受犯罪性質(種類)的限制。
其次,刑法是國家的基本法,而公路交通規則屬于行政法規。法律效力低的不能排斥適用法律效力高的,這也是法律適用的一項原則。因此,不能用交通管理法規的某些規定,作為否定適用刑法第六十七條的依據。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關于嚴格依法處理交通道路肇事案件的通告》中明確規定:“對犯交通肇事罪后自首的,可酌情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是完全正確的。
關于交通肇事自首的認定,交通肇事案件有其特殊性。司法機關在處理時,應當根據這類案件的特點和具體情況,正確適用刑法第六十七條的規定,做到區別對待,這也是嚴肅執法的體現。對于交通肇事后潛逃,后又自動投案的,仍應認定為自首,但處罰上應和其他自首的有所區別;對極少數后果特別嚴重、情節特別惡劣的,也可以不從輕處罰。因為刑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的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而不是“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在一些交通肇事案例中,交通肇事的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后編造謊言,對自己的交通肇事的犯罪事實百般抵賴,其投案的實質不是為了接受法律的追究,而是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因而不能簡單地把犯罪嫌疑人的投案行為認定為自首。
在交通肇事犯具有自首的情節的量刑方面應當法定情節區別判決:
在“不逃逸且無其它特別惡劣情節”的交通肇事犯罪狀態下,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如實交待自己的交通肇事犯罪事實,則成立自首,在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法定刑之內從輕或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免于處罰;
在“不逃逸但有其它特別惡劣情節”的交通肇事犯罪狀態下,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如實交待自己的交通肇事犯罪事實,則可在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法定刑之內從輕、減輕處罰;
如果交通肇事的犯罪嫌疑人在逃逸后又能自動投案,如實交代自己的交通肇事犯罪事實,則可在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法定刑之內從輕、減輕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產證辦理常見糾紛及解決
2020-11-19征地政策征地流程征地補償
2021-02-18組織刷單是犯罪嗎
2020-12-09婚前財產公證
2021-02-15離婚探視孩子需征求孩子同意嗎
2021-03-11被家暴后自殺定罪嗎
2021-01-11離婚自由的保障措施有什么
2020-12-07級別管轄可以提異議嗎
2021-03-20對管轄異議二審裁定不服怎么辦
2020-12-01陽臺使用權歸誰
2021-03-04合同上是否要約定購買五險一金
2020-11-21家庭暴力犯罪中應該怎樣認定虐待和故意傷害
2021-01-29如何才能正確的規避購房交易中風險呢
2021-02-03無房產證房屋可以抵押嗎
2020-12-18公司裁員如何賠償
2021-02-27單位裁員怎么計算失業補償金
2020-12-14石家莊教師試用期工資標準
2021-02-27勞務外包繳納什么稅
2021-01-05企業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和程序規定
2021-02-23辭退發工資嗎
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