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質量法(productsqualitylaw),規定產品質量監督管理以及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的缺陷產品所致他人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應承擔的賠償責任所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對缺陷產品造成的損害,各國多以產品責任法予以規范和調整,即只規定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因缺陷產品損害而產生的損失賠償責任。尤以美國和德國為代表。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93年2月22日通過,199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在規定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等問題的同時,規定了缺陷產品損害賠償的有關問題。
結構
產品質量法的修改增加規定了產品運輸、保管、倉儲和為以假充真的產品提供制假生產技術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增加服務業經營者的產品質量責任。但是,上述市場主體的產品質量責任都是一種行政責任。能否要求這些市場主體承擔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法律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從法律適用的角度來說,如果《產品質量法》沒有作出規定,應當適用民事基本法對這些市場主體進行規范。
修改后的《產品質量法》仍然沿用舊法的結構,將民事規范和行政規范的“假定、處理、制裁”三要素分開,用不同的條文進行規定。例如,該法第21條規定,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認證機構必須依法按照有關標準,客觀、公正地出具檢驗結果或者認證證明。而57條則規定了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認證機構偽造檢驗結果或者出具虛假證明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其中還特別規定,“產品質量認證機構對不符合認證標準而適用認證標志的產品,未依法要求其改正或者取消其使用認證標志資格的,對因產品符合認證標準給消費者造的損失,與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情節嚴重的,撤消其認證資格。”在這里,民事賠償責任顯然不屬于行政處罰的內容,將該條款放在“罰則”部分可能不當。事實上,這種將法律責任單獨規定的立法體例并不科學。它人為地割裂了法律規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增加了立法難度。
性質
這種將行政法與其他法律規范融為一體的立法方式并不罕見。如果將產品質量管理與產品責任分開規定,可能會導致法律適用的不便。然而,從完善民法的角度來考察,將產品侵權責任規定在《產品質量法》中可能會對民事立法特別是侵權行為立法系統化工作構成障礙。我們強調《產品質量法》的性質,旨在糾正這樣一個錯誤,那就是“打而不罰,罰而不打”。根據《產品質量法》,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機關可以對生產者、銷售者進行處罰,與此同時,民事主體還可以向產品質量侵權人提出民事訴訟,要求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惡意砸別人車玻璃是犯法嗎
2020-11-13第三方支付的各方主體都有誰
2021-01-03交通死亡補償費計算依據
2021-01-23交通事故需要賠償哪些費用
2021-02-07對銀行抵押的房產法院能查封嗎
2021-01-21可以在停車位免費停車嗎
2021-01-29合同保全的概念與意義有哪些
2021-02-06房子過戶費用如何規定
2020-11-18勞務外包協議書
2020-12-20人壽保險離婚時要分割嗎
2020-12-08精打細算購買旅游意外險
2021-03-20車險理賠“過期” 責任究竟在誰
2021-01-04私家車投保的注意事項
2020-12-08保險公司能幫助索賠嗎
2020-11-25簽訂保險合同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08天降冰雹致車輛受損,如何理賠
2021-01-23保險專家提醒:先用眼再動手才保險
2021-03-07農村集體林地可以承包給個人嗎
2020-11-24開荒地沒有合同政府可以收回嗎
2021-02-12如何確定是否可以享受拆遷補償安置待遇
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