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定消費欺詐行為
消費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過程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國家工商總局《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可以從3個方面判斷經營者的行為是否構成消費欺詐。
一、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時采用的手段
根據《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第十六條的規定,經營者有下列規定行為之一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在銷售的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銷售國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銷售的商品;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故意使用不合格的計量器具或者破壞計量器具準確度;騙取消費者價款或者費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不以真實名稱和標記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品說明、商品標準、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現場說明和演示;采用虛構交易、虛標成交量、虛假評論或者雇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銷售誘導;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或者服務;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體驗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服務;謊稱正品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夸大或隱瞞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質量、性能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信息誤導消費者;以其他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方式誤導消費者。
二、經營者的行為是否誤導消費者
判斷經營者的行為是否誤導消費者應以一般消費者的認知水平和識別能力為準。如果該行為足以使一般消費者發生誤解,即構成欺詐。如果該行為不足以使一般消費者發生誤解,個別消費者應證明自己確實發生誤解以主張欺詐行為的成立。經營者實施欺詐行為,一般都會造成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損害,但認定消費欺詐行為并不要求消費者有實際的損失或者損害發生,只要經營者的行為足以誤導消費者就可以被認定為欺詐。
三、經營者是否具有實施欺詐行為的主觀方面
雖然法律、法規并未明確規定構成欺詐行為必須具有主觀故意,但從文義上理解,欺詐就是掩蓋事實真相誤導消費者,“欺詐”二字本身已經揭示經營者具有主觀故意。所以,在下列6種情形下,經營者如果不能證明自己沒有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故意,就屬于欺詐: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銷售偽造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或廠址、篡改生產日期的商品,銷售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商品,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銷售偽造或者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商品。
現在的我們恐怕就算把眼睛睜再大,也無法避免一些消費欺詐,經營者們層出不窮的花樣和手段,也是我們無法想像到的,所以我們需要了解一些常識,就算遭遇了消費欺詐也知道如何去處理,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如果您還有其它問題,可以在我們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持有假護照要負哪些法律責任
2020-12-24提出管轄權異議的要求有什么
2020-12-05共同生活的標準是什么
2020-12-24法院強制執行還調解嗎
2020-11-11停發的傷殘撫恤金可以補發嗎
2021-03-16債務人在債權轉讓時的抗辯權的規定
2020-11-25欠薪多久屬于自動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26勞動糾紛調解需要幾天
2021-01-29雇人代班15天被除名
2021-02-20國航飛機延誤賠償標準
2021-03-10投保車險如何獲得無賠款優待
2021-02-22人身保險合同履行地如何確定
2021-01-10什么樣的人身保險合同無效
2020-12-23外資保險公司因解散清算公告內容要核準嗎
2020-11-10保險代理人解除合同需多久
2021-01-30保險公司拒賠的情形
2021-01-26海上貨運保險合同爭議仲裁案代理詞
2020-12-19平安雇主責任保險條款
2020-11-17拆遷房房產證辦理費用和方法是怎樣的
2021-03-14拆遷兩年以上的農民算不算城鎮居民
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