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重婚罪如何認定?類型有哪些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7 · 817人看過

一、重婚罪的認定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必須具有重婚的行為。即有配偶的人又與他人結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就構成重婚罪。所謂“有配偶”,是指男人有妻、女人有夫,而且這種夫妻關系未經法律程序解除尚在存續的,即為有配偶的人;如果夫妻關系已經解除,或者因配偶一方死亡夫妻關系自然消失,即不再是有配偶的人。所謂“又與他人結婚”,包括騙取合法手續登記結婚的和雖未經婚姻登記手續但以夫妻關系共同生活的事實婚姻。所謂“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是指本人雖無配偶,但明知對方有配偶,而故意與之結婚的(包括登記結婚或者事實婚)。此種行為是有意破壞他人婚姻的行為。

但要注意,有重婚行為,并不一定就構成重婚罪。只有情節較為嚴重,危害較大的重婚行為,才構成犯罪。根據我國刑法第13條的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在實踐中,重婚行為的情節和危害有輕重大小之分。

以夫妻名義”是不是要求男女雙方須以“丈夫”、“妻子”相稱在實踐中,不少重婚案件當事人根本不以夫妻相稱,而是以親友、秘書甚至保姆的名義共同生活,企圖規避法律的制裁。所以一般認為“以夫妻名義”不能僅僅從當事人雙方的相互稱謂來把握,這只是一個次要的方面。關鍵的是要從當事人雙方的客觀行為來分析判斷。具體說來,要看雙方當事人是否在一起吃住,是否共同勞動、共同生產,是否有同居生活,同居生活的時間長短,是否生育子女,是否有類似夫妻間的扶養扶助行為,相互是否履行夫妻間的其它義務。如果具有上述行為,即使當事人相互之間不以“丈夫”、“妻子”相互稱謂,也是足以認定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視為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可認定為重婚罪:(1)有配偶的人與他人舉行結婚儀式,且實際同居的;(2)有配偶的人雖未與他人舉行結婚儀式,但以夫妻相稱并共同生活三個月以上的;(3)有配偶的人雖沒有與他人舉行結婚儀式,但有較穩定同居關系且生兒育女的;(4)有配偶的人與他人雖未夫妻相稱,但有穩定的同居關系,在相對固定的住所且共同生活6個月以上的;(5)周圍群眾公認是夫妻關系,同居造成合法婚姻相對方自殺等嚴重后果的。

要區分重婚罪與臨時姘居的界限。姘居,是指男女雙方未經結婚而臨時在一起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不構成重婚罪。最高人民法院1958年1月27日在《關于如何認定重婚行為問題的批復》中指出:“如兩人雖然同居,但明顯只是臨時姘居關系,彼此以”姘頭“相對待,隨時可以自由撤散,或者在約定時期屆滿后即結束姘居關系的,則只能認為是單純非法同居,不能認為是重婚。”

根據立法精神和實踐經驗,下面兩種重婚行為不構成重婚罪:(1)夫妻一方因不堪虐待外逃而重婚的。實踐中,由于封建思想或者家庭矛盾等因素的影響,夫妻間虐待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一方,尤其是婦女,因不堪虐待而外逃后,在外地又與他人結婚,由于這種重婚行為的動機是為了擺脫虐待,社會危害性明顯較小,所以不宜以重婚罪論處。(2)因遭受災害外逃而與他人重婚的。因遭受災害在原籍無法生活而外流謀生的。一方知道對方還健在,有的甚至是雙方一同外流謀生,但迫于生計,而不得不在原夫妻關系存在的情況下又與他人結婚。這種重婚行為盡管有重婚故意,但其社會危害性不大,也不宜以重婚罪論處。另外,有配偶的婦女被拐賣后重婚的;因反抗包辦買賣婚姻而外逃,在包辦的婚姻關系解除前,又與他人重婚的;因配偶長期外出,生死下落不明,家庭生活發生嚴重困難而重婚的,也不構成重婚罪。

二、重婚罪的類型

根據司法實踐經驗,重婚行為主要有以下3種類型:

1、與配偶登記結婚,與他人又登記結婚而重婚,也即兩個法律婚的重婚。有配偶的人又與他人登記結婚,有重婚者欺騙婚姻登記機關而領取結婚證的,也有重婚者和登記機關工作人員互相串通作弊領取結婚證的。

2、與原配偶登記結婚,與他人沒有登記確以夫妻關系同居生活而重婚,此即為先法律婚后事實婚型。

關于事實上的重婚,根據有關司法解釋,有配偶的人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仍應按重婚定罪處罰。

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1994年1月12日國務院批準,1994年2月1日民政部發布)公布實施后,我國不再承認事實婚姻。2001年12月27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五十八條規定:“未按婚姻法第八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離婚的,應當區別對待:(一)1994年2月1日《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二)1994年2月1日《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但是,我國刑法追究體制仍然承認“事實婚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施行后發生的以夫妻名義非法同居的重婚案件是否以重婚罪定罪處罰的批復》中規定:“有配偶的人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仍應按重婚罪定罪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如何認定重婚行為問題的批復》(1958.1.27)重婚是有配偶的人再與第三者建立夫妻關系。有配偶的人和第三者如已舉行結婚儀式,這固然足以構成重婚,即使沒有舉行結婚儀式,而兩人確是以夫妻關系同居的,也足以構成重婚。例如兩人相互間是以夫妻身份相對待,對外也以夫妻自居的,即應認為是重婚。如果現在還有有配偶的人而娶“妾”,當然也應認為是重婚。

3、沒有配偶,但明知對方有配偶而與已登記結婚或以夫妻關系同居而重婚。

三、重婚罪的量刑

犯重婚罪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重婚罪的犯罪嫌疑人一般刑期在6個月至24個月)。

四、重婚罪的追究

如何追究重婚罪的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

(1)自訴。依據1998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89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重婚罪的被害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自訴,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自訴”是指被害人或他的法定代理人,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2)偵查和公訴。

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依法對于重婚案件進行的專門調查和采取的有關強制性措施的活動。對重婚偵查的對象包括兩類:

其一是依據上述《解釋》的規定,對于重婚罪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對于其中證據不足、可由公安機關受理的,或者認為對被告人可能判處3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應當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案件;被害人向公安機關控告的,公安機關應當受理。

其二是依據1998年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通過的《關于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第二款的規定,重婚案件的被害人可以向公安機關控告,或依據《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三條至第八十八條的規定,由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發現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的、有關單位和個人報案或舉報的、被害人報案或控告的、犯罪人自首的重婚案件。

對于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應追究責任不追究時,起訴時需要提供相應機關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決定。

“公訴”是指人民檢察院為追究重婚罪被告人的刑事責任,代表國家向法院提起的訴訟的活動。

重婚罪屬于自訴案件,不告不理,即除非當事人向法院提出訴訟,一般情況法院不會主動受理。

重婚罪需要什么證據

根據上文所述,重婚罪的后婚有兩種存在形態,一種是領取結婚證的法律婚姻,一種是以夫妻名義同居在一起的未領取結婚證的婚姻。因此,對于重婚需要什么證據,具體得分兩種情況:

1、領取結婚證的法律婚姻:此種情況比較簡單,需要的證據有結婚登記或者偽造結婚證、與他人所生小孩出生證等直接證據。

2、以夫妻名義同居未領取結婚證的:此種情況由于沒有像上一種情況的直接證據,因此在收集證據的時候比較麻煩,具體可以收集的證據有:朋友的證人證言、婚外情一方的保證書、懺悔書等、婚外情雙方同進同出的照片錄像等、雙方發的親密短信等等證據都可。

在確定重婚需要什么證據后,就可以選擇性的收集對方重婚的證據了。

1、明察暗訪其居住生活的場所

要認定重婚最重要的一點是與他人同居生活,因此同居的地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找到了同居生活的場所才能有進一步的婚姻調查取證。

2、與重婚者生活場所周圍的人搞好關系

確定重婚者是否真的重婚,還要看他是否以夫妻名義與他人同居生活,而這些又需要有人對此給予認可,哪些人的認可最好呢當然是在其生活場所附近同時與其又經常有來往的人!因此這些人的話(認可)是絕對不能缺少的重要的證據。而要想讓他們說話,就必須與他們搞好關系,否則你就很難從他們的口中掏出任何有價值的話。

3、報警,請警方予以調查。

4、去婚姻登記處查詢婚外情一方的婚姻情況。如果有登記的,可以請求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配合,調取重婚的證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盛妍

盛妍

執業證號:

13202201811066163

江蘇漫修律師事務所

簡介:

法律碩士,待人熱情,辦事認真,盡力辦好每一個案件。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盛妍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