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案件中,除了子女已長大成人或還未能生育子女的,當事人能自愿達成子女撫養費而協議離婚的為數不多。相反離婚案件因當事人雙方達不成這方面的協議而訴至法院,由法院對子女撫養問題作出判決的占絕大部分。生活中有相當多的當事人,如同上述這位北京的讀者一樣,會提出這樣巨額的撫育費要求。無論是自愿給付的還是協商不成的,父母雙方都非常關心子女撫養費的數目確定、給付方式與日后能否變更。
撫養費應由子女生活費、教育費、醫療費等費用組成。離婚的當事人最關心的子女撫養費的數目問題。這不僅關系到子女日后能否健康成長,也關系到撫養孩子一方自己的生活質量。在具體實踐中,在確定子女撫養費的要從以下幾方面給予考慮:
1、子女實際需要;
2、父母雙方的負擔能力;
3、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
由于社會分工不同,當事人的工作情況也不同。從有無固定收入來看可以分成以下的類型:
1、有固定收入的,撫育費數目一般可按照收入的20%-30%。負擔兩個以上子女撫育的,比例可適當提高,但一般不得超過月收入的50%。在這里,工資總額應包括工資、較固定的獎金等。不能只憑工資單的數額確定總額。對于那些有虛報、瞞報,另一方可以申請法院調查,以此來確定數目。
2、無固定收入的,撫育費的數目可依當年的收入或同行業的年平均收入,其比例同第一點相同。這一點全國各地法院大都是以本省市交警部門發布的《道路交通事故賠償項目參照標準》來確定的年平均人收入、年平均生活費來作為依據。
3、對于存在特殊情況的,如私營企業主,如子女殘疾的,應適當考慮增加或減少;應以子女的實際生活需要為準線。
在撫養費的數目確定后,涉及到一個如何履行的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往往采用以下三種方式:
一、一次性給付
對于這種給付的方式,雖然有人認為應謹慎使用,但目前因人們經濟收入有顯著的增加,工作調動甚為頻繁,也考慮到法院的執行效率;在法院判決離婚涉及子女撫養費的,往往大多都采用這種方式。而且這種方式被大部份當事人所接受。
二、定期給付和以物折抵
定期給付一般以月或季或年給付,以物折抵往往適用于下落不明的一方。
一次性給付或以物折抵一般是以十八周歲為底線,即具體數目是按月或年的撫養費的數額乘以將子女撫養至十八周歲為止,計算總數一次性給付完畢。好多國家也都以子女到成年為終止,如《澳大利亞家庭法》:“法院不應為已滿18周歲的子女作出撫養的決議,……”。
子女撫養費發生法律效力之后,由于生活具有變動性,在父母的經濟狀況撫養能力及社會實際生活水平發生變化時,可以提起要求增加、減少或免除撫養費;子女要求增加撫養費的事由包括:
1、原定撫養費數額不足維持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
2、因子女患病、上學等,實際需要已超過原定數額。
如果上述理由發生以后,不撫養孩子一方,如果不增加費用,由撫養一方承擔,顯然不太公平。當然,無論生活費、教育費都應從實際出發,對于涉及數目較大的,必須由雙方協商確定,否則將由決定的一方個人承擔。現在較為突出的是擇校費。如農村孩子送到貴族學校學習。一次性要交五萬、十萬元,都應由雙方協商費用如何承擔。
至于減少與免除子女撫育費,主要是針對供養人的給付能力降低和經濟收入減少;或子女雖未滿18周歲但已有勞動收入,能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維持自己的生活所需這些情形。由于目前在實踐中,一次性支付較多,所以撫養費的變更一般都以增加的占絕大多數。
現代社會進入大學學習,幾乎成為人生必經的教育階段,甚至有些子女還要求讓父母出資巨額的留學費用,子女為此提起訴訟的也并不少見;但2001年12月27日開始實施的《新婚姻法》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父母撫養的子女僅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以下學歷教育,或者喪失或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等非因主觀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很明顯,已將那些大學以上學歷的費用排除在父母的撫養義務之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法院指紋鑒定費用多少
2020-12-07高鐵拆遷,村與村之間補償不一樣合理嗎
2021-03-19擅自開征稅收怎么處理
2021-02-07行政訴訟案件的案由有哪些
2021-01-07計算機軟件訴訟包括哪幾類
2020-12-09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的條件是什么
2020-12-11什么情況成立累犯
2020-12-18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
2020-11-26哪些交通事故由保險公司賠償
2021-01-01軍人撫恤金可以定期發放嗎
2021-03-19失聯多久可以報警立案
2020-11-21民事訴訟法對于公益訴訟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13解除勞動合同之后多久生效
2020-12-17單位沒給員工買社保發生工傷誰來賠償
2020-11-21丈夫不工作掙錢能訴訟離婚嗎
2021-03-25意外傷害險中的意外傷害是指哪些情況
2020-12-10保險指定受益人可以是非直系親屬嗎
2020-12-10私了后報保險算騙保嗎
2021-03-08機動車事故全責怎么理賠
2021-02-23投保人的義務
202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