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犯罪罪名有哪些?
一、危害國家安全罪
1、資助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活動罪主體:境內外的機構、組織或個人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2、資助恐怖活動罪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3、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4、非法制造、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質罪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5、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
三、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6、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銷售假藥罪; 生產 、銷售劣藥罪;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罪;生產、銷售偽劣農藥、獸藥、化肥、種子罪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化妝品罪)的主體都是一般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7、走私罪(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假幣罪;走私文物罪;走私貴重金屬罪;走私普通貨物、藥品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8、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中部分犯罪的主體可以是單位(虛報注冊資本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公司登記的申請人,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是特殊主體,即公司發起人和股東,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向公司、企業人員行賄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9、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中的高利轉貸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偽造、變造國家有價證券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違法向關系人發放貸款罪;違法發放貸款罪;用賬外客戶資金非法拆借、發放貸款罪;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罪;對違法票據予以承兌、付款、保證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即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單位也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逃匯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只能是單位,即國有公司、企業或其他國有單位。騙購外匯罪;洗錢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10、金融詐騙罪的八個犯罪中除貸款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和有價證券詐騙罪外,單位均可成為主體。
11、危害稅收征管罪中的大部分犯罪(偷稅罪;逃避追繳欠稅罪;騙取出口退稅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偽造、出售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非法購買增值稅專用發票罪、購買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發票罪;非法出售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非法出售發票罪)的主體都是一般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12、侵犯知識產權罪(假冒注冊商標罪;銷售假冒的注冊商標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假冒專利罪;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復制品罪;代侵犯商業秘密罪)的主體都是一般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13、擾亂市場秩序罪的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一般主體的有: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合同詐騙罪;非法經營罪;強迫交易罪;偽造、倒賣偽造的有價票證罪;倒賣車票、船票罪;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特殊主體的有虛假廣告罪;串通投標罪;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
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14、強迫職工勞動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用人單位;雇用童工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五、侵犯財產罪
都是自然人犯罪。
六、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15、倒賣文物罪;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非法捕撈水產品罪;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生動物罪;非法獰獵罪;非法占用農用地罪;盜伐林木罪;濫伐林木罪;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罪;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傳播淫穢物品罪;組織播放淫穢音像制品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單位
16、采集、供應血液、制作、供應血液制品事故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只能是有資格從事血液制品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非法提供麻醉藥品、精神藥品罪主體是特殊主體,是依法從事生產、運輸、管理、使用國家管制的麻醉藥品、精神藥品的單位和人員。
七、危害國 防利益罪
八、貪污賄賂罪
17、私分罰沒財物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具有罰沒權的司法機關和行政執法機關。單位受賄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包括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對單位行賄罪的主體是自然人和單位。單位行賄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九、瀆職罪
十、軍人違反職責罪
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有哪些?
(一)單位犯罪的兩罰制
刑法對單位犯罪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采取兩罰制。在兩罰制中,對單位是判處罰金,判處罰金采取無限額罰金制,即對罰金的數額未作規定。
在兩罰制中,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是判處刑罰,這里的刑罰包括自由刑與罰金,主要是自由刑。對個人判處自由刑的,又有以下兩種情況:(1)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判處與個人犯罪相同刑罰。例如刑法第220條規定:“單位犯本節第二百一十三條至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之罪(侵犯知識產權罪——引者注)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節各該條的規定處罰。”這里所謂依照本節各該條的規定處罰,就是指依照對個人犯罪的規定處罰。(2)在少數情況下,判處低于個人犯罪的刑罰。例如個人犯受賄罪的,最重可以判處死刑,但根據刑法第387條規定:“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此可見,在單位犯受賄罪的情況下,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的刑罰遠輕于個人犯受賄罪的情況。
(二)單位犯罪的單罰制
刑法在某些情況下規定了單位犯罪的單罰制,即只處罰自然人而不處罰單位。例如刑法第396條規定:“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違反國家規定,以單位名義將國有資產集體私分給個人,數額較大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边@里刑法規定的犯罪主體是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但只處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而不處罰單位。
(三)單位犯罪的處罰適用
我國刑法關于單位犯罪的規定,在多數情況下,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都要追究刑事責任。在少數情況下,只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那么,如何認定單位中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呢?2001年1月21日,《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明確規定:“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是在單位實施的犯罪中起決定、批準、受意、縱容、指揮等作用的人員,一般是單位的主管負責人,包括法定代表人。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在單位犯罪中具體實施犯罪并起較大作用的人員,既可以是單位的經營管理人員,也可以是單位的職工,包括聘任、雇傭的人員。應當注意的是,在單位犯罪中,對于受單位領導指派或奉命而參與實施了一定犯罪行為的人員,一般不宜作為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边@一規定,對于司法機關在審理單位犯罪案件中正確地認定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對單位犯罪的處罰中,還存在一個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否區分主犯、從犯的問題。在一個單位犯罪案件中,如果同時存在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在一般情況下前者比后者的作用大,前者可以認定為主犯,后者可以認定為從犯。但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不是當然的主犯與從犯關系。有時不同職責的人對單位犯罪負有不同的責任,如果一定要區分主犯與從犯,則顯得十分勉強。對這種情況,2000年9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否區分主犯、從犯問題的批復》規定:“在審理單位故意犯罪案件時,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不區分主犯、從犯,按照其在單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處刑罰。”根據這一規定,對于主從關系不明顯的,可以不予區分。當然,如果主從關系明顯的,仍應區分。
綜合上面所說的,單位犯罪的罪名是包括很多種的,而且對于單位犯罪也是有各種各樣的刑法,而且一般單位犯罪都是有團體性的,都是多人做案,對于國家的危害性也是特別大,所以,單位犯罪一般都是雙罰制,不僅對單位要做出懲罰,而且對于相關的負責人員也是會判刑。
單位犯罪雙罰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刑法規定單位犯罪都是雙罰嗎?
最新單位犯罪司法解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車損沒有鑒定可否獲賠
2020-11-09什么是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在社會上轉讓股權是否屬于發行行為表現形式
2021-02-06如何啟動醫療損害重新鑒定
2020-12-17代加工是否構成商標侵權
2021-02-19機票退票費如何認定
2021-02-18贍養費如何計算
2021-02-02先予執行擔保書什么意思
2020-12-18公司連續加班是否違法
2020-12-04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
2021-03-14房屋貸款銀行要評估嗎
2021-01-07住房公積可以取出來嗎
2020-12-12設立公司規章制度時注意什么
2021-02-23企業與什么樣的人簽訂勞務合同
2020-11-17用人單位招工能否收押金
2021-01-19試用期時間有啥規定
2021-03-11試用期社保按工資的80%作基數繳納是否合法
2021-03-03什么是定期壽險,哪些人適合購買定期壽險呢
2021-01-14購車險小心“高投低賠”
2020-12-17哪些人可以做保險合同的關系人
2020-11-18香港保單是否受內地法律保護
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