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由于該法條規定過于原則,也未出臺相關司法解釋,自1997年修法以來,審判人員對于防衛行為的定性問題趨于避而不談,不利于弘揚社會正氣。為了“讓人民群眾在每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筆者參照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多起指導性案例,借鑒相關權威觀點和理論通說,大膽提出防衛過當“四步判定法”,以資對審判實踐有所裨益。
所謂防衛過當“四步判定法”,1.反擊行為是否具有防衛性質?2.能否排除適用特殊防衛?3.是否造成重大損害?4.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可以用數學公式表述為:“防衛行為-特殊防衛+重大損害+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防衛過當”。下面,筆者分別闡述每步的判斷標準和要領。
第一步,防御或反擊行為是否具備防衛性質?
面對人身權利(本文不論及財產和其他權利)遭到侵犯的防御或反擊行為,只有客觀上具備正當防衛的時空條件,主觀上具有防衛意識,即“防衛性質”,才能稱作防衛行為。
具體講,防衛行為應具備四個實質要件:一是合法性,即防衛客體必須是不法侵害行為,不能針對合法行為反擊。二是緊迫性,即合法權益正處于現實、緊迫的侵害和威脅之下,若不及時采取防御行動便無法得到保護。三是針對性,即防衛對象必須是不法侵害人本人的人身,不能針對無侵害行為的第三人。四是防衛故意,即防衛人主觀上認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并且出于保護合法權益免遭侵害的意志。
第二步,防衛客體是否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與第三款之間屬于普通條款與特殊條款的關系;從實質上講,特殊防衛屬于正當防衛的一種。按照特殊法優于普通法的原則,如果防衛客體屬于“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防衛人依法享有無限度防衛權,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后果,也不應承擔刑事責任,就沒有必要繼續考察普通正當防衛或防衛過當問題。
準確認定特殊防衛,必須把握以下判斷標準和要點:
1.防衛行為必須針對正在進行的暴力犯罪。所以,對非暴力手段實施的犯罪行為,如盜竊等,不能實施特殊防衛;對以非暴力為手段實施的搶劫犯罪行為,如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攜帶兇器搶奪等行為,也不宜實施特殊防衛。這里的“暴力犯罪”,應指以暴力為手段實施的犯罪行為,并非已然構成犯罪,因為定罪不是防衛人的權力。
2.暴力犯罪行為已經足以嚴重危及人身安全。所謂“危及人身安全”,是指危害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和性權利,而不是危害人身安全之外的其他權利;比如,針對財產權所實施的搶奪等,不應實施特殊防衛。所謂“足以嚴重”,是指這種危害有可能造成人身嚴重傷害,甚至危及生命。鑒于特殊防衛可以殺死不法侵害人為代價,對于充其量只能造成輕傷害的輕微暴力侵害,也不能實施特殊防衛。
3.針對搶劫暴力犯罪的特殊防衛,在暴力程度上應以侵害行為可能造成他人重傷或死亡作為衡量標準。這里所稱“行兇”,應該指殺人與重傷害目的不清、界限不明的故意傷害行為,只有是持可能造成重傷或死亡的兇器、器械傷人行為;不應是一般拳腳相加之類的暴力侵害,持械毆打也不一定都是可以實施特殊防衛的“行兇”。依照刑法體系解釋,對于搶劫為手段的搶劫槍支、彈藥、爆炸物行為,綁架為手段的拐賣婦女行為,如果達到相當暴力程度的,也可以實施特殊防衛。
5.基于防衛目的是阻卻暴力犯罪不能得逞,即使防衛人沒有受到實際傷害,也不應成為適用特殊防衛條款的障礙。法律并未規定特殊防衛人必須身受重傷,已被搶劫只要查明的事實足以證明對方侵害的嚴重暴力性質,就可以實施特殊防衛。
第三步,防衛行為是否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以上后果?
從字面理解,防衛行為所造成的“重大損害”,是指防衛人給不法侵害人造成的身體“傷害”或財產“損失”達到了“重大”程度。通說認為,“重大損害”以造成重傷以上損傷程度(包括重傷、死亡)作為衡量標準。主要理由如下:
從刑法理論看,防衛過當對發生重傷或死亡結果的主觀方面,大多表現為過失,少數表現為放縱的間接故意。將重傷以上界定為防衛過當的入罪標準,既切合了過失致人重傷罪、交通肇事罪的入罪標準,也體現了損害后果的“重大”性和防衛強度的“明顯”性。假如將輕傷設定為防衛過當的入罪起點,就等同于了故意傷害行為的入罪標準;鑒于這種由合法行為轉化而來的防衛過當明顯小于故意傷害他人致輕傷的社會危害性,勢必違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另外,如果將輕傷后果設定為防衛過當的入罪起點,對防衛人而言顯然是一種苛求,不利于達成正當防衛實踐;更不用說將“輕傷”視為“重大損害”,在語法上犯了語法邏輯錯誤。
從司法實踐看,最高人民法院主辦的《中國刑事審判指導案例》收錄的趙*華被控故意傷害案例,明確提出了“正當防衛致不法侵害人輕傷的不負刑事責任”的裁判要旨。
因此,一個防衛行為,如果只是造成不法侵害人輕傷以下損傷后果,仍屬于正當防衛的范疇;只有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或死亡時,才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是否構成防衛過當。
第四步,防衛手段和強度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目前理論通說認為,“造成重大損害”與“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是構成防衛過當的兩個并列的必備實質要件;即司法實踐中不可能存在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損害”的防衛過當,也不存在“造成重大損害”而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防衛過當。如果防衛行為造成了重大損害后果、但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或者雖然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但未造成客觀重大損害的,仍然屬于正當防衛的范疇。
判斷防衛行為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應當從必要性和限度性兩個方面來評價:在積極行使方面,防衛手段和措施是否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之必需;從消極限制方面,防衛強度是否導致實際侵害的法益與所保護法益之間明顯失衡。具體應當依照審理查明的案發原因、時間、地點、環境,侵害人與防衛人人數多少、力量強弱,不法侵害手段(包括兇器殺傷力等)、強度、后果,防衛手段、措施、強度,以及雙方當時所持主觀心態等事實來綜合判斷。
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法院強制措施如何執行
2020-11-25收養人可以收養多個孩子嗎
2021-03-25民法典的基本構成有哪些
2021-02-16如何行使抵押權
2020-11-29仲裁裁決書怎么寫
2021-02-23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是不是要雙方到場簽字
2020-11-13車禍不夠傷殘如何賠償
2020-11-18婚前個人財產會被老公的債務拖累嗎
2021-01-09競業限制領域如何界定
2021-01-10實習期獨自駕車上高速發生追尾
2021-03-16申請仲裁解除合同可以不去上班嗎
2021-03-10使用假學歷如何處罰
2021-02-13意外傷害怎樣申請理賠
2021-03-26猝死在不在意外險理賠范疇
2021-02-08人身事故的保險責任和免除責任分別的概念
2021-01-08如何防范保險糾紛
2021-02-20保險合同解除后已付保險金是否應全額返還
2020-11-26貨車貨運出險理賠所需的資料
2020-12-01車禍保險公司怎么賠償傷者
2020-12-27保險經紀人的資格條件有哪些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