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規定犯罪預備應如何處罰?
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則是犯罪行為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停止形態。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預備行為也有其犯罪構成,它是一種具備修正的構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態。這是追究犯罪預備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理根據。
犯罪預備行為雖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體,但已經使犯罪客體面臨即將實現的現實危險,因而同樣具有社會危害性。因此,犯罪預備行為同樣具有可罰性。我國刑法第22條第2款認可了這一學說,規定對于預備犯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同時考慮到犯罪預備行為畢竟尚未著手實行犯罪,還沒有實際造成社會危害,刑法又規定,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二、犯罪預備的特征
刑法第22條第1款規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
1、行為人已經實施犯罪預備行為。即必須實施了我國刑法所規定的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包括準備犯罪工具、調查犯罪場所和被害人行蹤、出發前往犯罪現場或者誘騙被害人趕赴犯罪現場、追蹤被害人或者守候被害人到來、排除實施犯罪的障礙、擬定實施犯罪的計劃以及其他犯罪預備行為等。
2、犯罪預備行為必須在著手實行犯罪前停頓下來。所謂著手實行犯罪,是指開始實施特定犯罪構成要件客觀方面的行為。如果已經進入著手實行犯罪階段而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下來的,則成立犯罪未遂。
3、犯罪預備行為停頓在犯罪預備階段必須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謂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不受行為人意志控制的足以制止行為人犯罪意圖、迫使其不得不停止犯罪預備行為、不再繼續實行犯罪的各種主客觀因素。犯罪預備行為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是犯罪預備形態區別于犯罪預備階段的犯罪中止的基本特征。
有關犯罪預備的認定和判罰在法律上是有明確的規定的,我國法律上對犯罪預備的處罰是基于犯罪事實既遂的標準來確定的,具體的情況下應當按照實際犯罪類型來確定,其中還應當區分嚴重或者情節惡劣等相關因素,由司法機關來進行判罰。
犯罪預備的認定原則是什么
刑法中犯罪預備屬于犯罪嗎?
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區別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單方解除勞動合同賠償標準
2020-11-10行政機關可以處理不履行行政協議義務行為嗎
2021-02-13交通事故鑒定手續不全是否合法
2021-02-08因車禍受傷賠償標準
2021-03-14沒收手機算犯罪嗎
2021-01-04交通事故傷殘補償
2021-01-30政府集資房是什么房
2021-02-02家庭暴力援助方式
2020-12-30閑置2年房產能抵押嗎
2020-11-21競業限制的期限最長是多少?
2021-01-07工傷請假最長多久
2020-11-28被保險人范圍及人壽保險理賠申請人的要求是什么
2021-02-01保險合同保證義務的執行主體是誰
2020-11-23學生溜出校園被車撞身亡 “校方責任保險”應否理賠?
2021-02-03保險受益權基本問題探討
2020-12-12農村承包荒山的價格是多少
2020-11-21關于土地轉讓 房產所有權的問題
2020-12-01除了搶種搶建,還有什么方法能提高征地拆遷補償
2021-02-16云浮都楊新區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0-12-31江蘇土地征收補償怎么算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