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犯故意殺人罪的,如果沒有什么特殊從輕或減輕情節(如自首、立功等)的,在量刑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這也是在一種原始的“殺人者死”的思想的體現。
筆者有時路過某市中級人民法院門口的時候,時常能看見張貼故意殺人死刑犯(立即執行)的判決公告,而且更替頻率頗高,有時甚至一周換一批,由此也顯現,我國對于故意殺人的司法實踐中“迷信”死刑之于殺人者的作用。“殺人者死”是一種對殺人行為后果的描述,是一種淵遠流傳的習俗,慣例思維。可是我國《刑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那么怎么去理解故意殺人罪中的“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呢?
筆者認為,故意殺人罪中的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并非僅僅指只要有殺人行為就是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雖然,故意殺人罪確實由于其侵犯的人的生命,所以是一個重罪,但是并不能應此就能認為故意殺人的犯罪分子就是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應該嚴格控制其內涵和外延。筆者認為對于一般故意殺人行為不宜認為是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理由如下:
1.“殺人者死”的觀點已經不為刑法所徹底接受。在古代,殺人者確實都受到同態復仇般的禮遇,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殺人者不一定死”的概念確實以為很多人熟知,例如殺人者還需要看待其行為的嚴重性,才能決定其命運。
2.死刑本身的存在已受到質疑。在200多年前,**里亞就對死刑存在的公正性于必要性進行了分析,雖然從此對死刑到底應該存在與否爭論不斷,但是至少死刑的運用確實已經為國家慎之又慎。
3.如果對于一般殺人罪都適用最高的法定刑死刑,將降低死刑對于故意殺人的標準。重行為適用重刑,只有那些真的極其嚴重的行為,方可適用死刑。
對于司法實踐中,對于死刑之于故意殺人罪,筆者認為應該做以下控制:
1.只有對于故意殺人罪的一些嚴重的行為,方可適用死刑,具體而言,只有對于殺害人數較多(殺害兩人或兩人以上)、手段極其殘忍、事后有嚴重的行為(如為了逃避偵察碎尸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裁員時可以裁掉孕婦嗎,裁員的程序
2021-02-03銀行委托第三方催款屬于泄露隱私嗎
2020-11-27股權質押股權融資區別是什么
2021-01-10發表權能單獨使用嗎
2021-01-06實用新型專利是不是沒什么用
2021-02-08修理車是雇傭關系嗎
2021-02-18國有農場農用地征收如何補償
2021-03-20賣主去世房產怎么過戶
2020-12-04房產贈與給侄子要交契稅嗎
2021-03-15提供虛假學歷入職違法嗎
2021-01-21勞動合同無效影響工資支付嗎
2020-12-26繳納五險是否等同于建立勞動關系
2021-01-05同一時間段能否成立不同勞動關系
2021-01-17實習協議包括哪幾部分
2021-01-27壽險公司拒賠的情形有哪些呢
2021-03-04什么是保險合同糾紛
2020-12-22未事先告知投保人的遲延生效條款不生效
2020-11-23申請設立外資保險公司是否受理決定的期限
2021-03-18無駕照發生保險公司應否賠償
2021-01-25車禍藥費花5萬保險賠多少錢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