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憲法監督行駛的原則是什么?
一是依法監督的原則。
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離開了憲法和法律的監督就失去了法律依據。人大監督的對象、內容、范圍和方式都要嚴格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按照法定的程序,對法定的對象進行監督。是否需要行使監督權,如何行使監督權都要以法律為準繩。只有堅持依法監督,監督才能有權威性和法律效力。
二是職權分工的原則,或者說是不包辦代替的原則。
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要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就必須遵循憲法規定的國家機關職權分工的原則。憲法和有關法律在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統一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的前提下,明確劃分國家的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并規定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不得兼任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職務。這樣規定既可避免權力過分集中,又能使國家機關各項工作有序有效地進行。因此,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監督權,不允許侵犯和代替其他國家機關的職權,不能包辦代替“一府兩院”的工作。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責成“一府兩院”予以處理解決,人大常委會不直接處理或辦案。
三是監督大事的原則。
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監督職權主要應是涉及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重大問題。人大監督的內容應該是國家和地方事務中那些帶有根本性、長遠性的重大事項。即工作監督要抓大事,法律監督要抓典型。如果事無巨細,樣樣都管,就容易干擾“一府兩院”的正常工作。
四是集體行使職權的原則。
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監督的顯著特點,是集體行使監督權。即監督意向的確定,監督行為的實施,監督結論的形成,都要按照法定程序,經過集體討論,通過會議表決來決定。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個人視察、調查只能提出意見和建議,或為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監督權提供信息和建議。主任會議和常委會的工作機構也主要是為常委會的監督做必要的準備和組織協調、了解督辦等工作,不能直接做出決定和進行處理,任何處理決定都由人大及其常委會集體做出。
這也就是說,首先民眾的監督權是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具體去實現的,但人民代表大會不論是從監督的內容、方式等都要符合國家法律規定,以法律為準繩行使監督權才是踐行法治社會的,而且監督權的形式不能直接越權,這些相應的原則是監督權在踐行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守的。
憲法原則和基本原則是什么?
國外修改憲法對世界可能有哪些影響?
憲法規定公民基本權利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確認合同效力能調解嗎
2021-03-16勞動關系能否主張人身損害賠償
2020-11-12申請專利時如何確定保密審查
2021-03-04不可撤銷的反擔保函是如何的
2021-03-20欠條和借條有區別,你知道嗎
2020-11-09怎么繼承父母的拆遷安置房
2021-02-12強制執行申請書要附財產線索嗎
2021-03-22集資房和棚戶改造房有什么區別
2021-03-21工傷交通事故賠償標準
2021-01-26單方承諾是否構成連帶責任擔保
2021-03-01房屋私下立字據有效嗎
2021-02-27學生在學校受傷班主任有責任嗎
2020-12-03勞動合同和勞務協議屬于什么區別
2021-03-02勞動關系轉移申請書
2020-11-18勞動調解書有強制力嗎
2021-03-07勞動糾紛調解手續有哪些
2021-02-02酒后駕車保險公司需要理賠嗎
2021-03-11附贈人身保險合同的法律分析(四)
2021-01-10打瞌睡保險公司賠償嗎
2021-03-19第三者責任保險的證明材料
20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