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敲詐勒索撕票定什么罪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6 · 906人看過

敲詐勒索撕票定什么罪

敲詐勒索罪。

詐騙罪和敲詐勒索罪的特征有什么區別

1、兩者主觀上都是以非法占有未目的,通過具體的行為手段使受害者產生心理變化,進而處分財產。不同點在于,詐騙罪的被害人是基于錯誤認識進而處分的財產,而敲詐勒索罪的被害人是基于心理恐懼處分的財產。刑法之所以如此區分此罪與彼罪,因為詐騙罪的行為主體通常不會對人生造成傷害,而敲詐勒索罪則會有對人身造成傷害的危險,同時也是基于被害人心理因素的綜合評價與考量。

2、詐騙罪是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的情況下處分財產,這種處分行為應當是自愿的,沒有心理強制的因素存在。而敲詐勒索是以本人或其親友的財產、人身、名譽安全為脅迫,迫使被害人處分財產,這種處分行為是不自由的,或說是有心理強制的,不自愿的。

3、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并不是能在刑法典上涇渭分明得做出除評價,因為現實是復雜的,人也是復雜的。關于電信詐騙,電話里說受害人涉嫌洗錢,要求受害人把錢轉到相應的“安全賬戶”里,結果是受害人也照做了,行為主體實現了對金錢的實際占有,犯罪已既遂。在這里,我們分析一下:

(1)、主觀條件:行為主體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2)、主體要件,嫌疑人已成年,具有完全的刑事責任能力,符合犯罪主體的構成要件。

(3)、客觀條件:行為主體實行具體的行為手段,使受害人產生心理變化,被害人基于錯誤的信息,產生錯誤的認識進而處分了財產。

(4)、客體,犯罪的客體是人民的財產安全。

綜合以上分析,此案的行為主體構成詐騙罪是毫無疑問的。至于有人說,受害人也產生了心理恐懼,這難道不是敲詐勒索嗎?敲詐勒索罪的受害人產生的心理恐懼與行為主體的脅迫存在直接的關聯,而在此案中,受害人產生恐懼的原因在于懼怕公安機關的調查,懼怕那子虛烏有的指控。況且,行為主體并無脅迫,比如你若不移交財產我們將會如何如何。受害人的心理恐懼的產生與行為主體的行為并無直接的關聯。所以,此案難以構成敲詐勒索罪。后來行為主體以相關言論使受害人轉移財產的行為完全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主要特征:

1、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

2、客觀方面表現為使用騙術,即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等欺騙方法,使財物所有人、管理人產生錯覺,信以為真,從而“自愿地”交出財物。

3、主觀方面,應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直接故意。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主要特征:

1、本罪侵犯的是復雜客體,不僅侵犯公私財物所有權,還危及他人人身權利或者其他權益;

2、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采用威脅、要挾、恫嚇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財物的行為;

3、主觀方面表現為具有非法強索他人財物的直接故意。可見,兩罪侵犯的客體都有公私財物所有權,主觀上都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直接故意,但二者還是存在明顯區別:

1、客體不同:敲詐勒索罪不僅侵犯公私財物所有權,還危及他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權益。

2、客觀表現不同:詐騙罪在行為上著重于“騙”,即采取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而敲詐勒索罪強調“敲”,即實施了威脅、要挾、恫嚇等行為。

3、受害人交出財物的主觀狀態不同:詐騙罪受害人是受到欺騙后“自愿”交出財物;而敲詐勒索罪受害人是因害怕“被迫”交出財物。

4、立案標準不同:詐騙罪,數額較大為三千元以上;數額巨大為五萬元以上;數額特別巨大為二十萬元以上;敲詐勒索罪,數額較大為二千元以上;數額巨大為二萬元以上。

5、刑期不同:詐騙罪可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而敲詐勒索罪最高刑期為10年有期徒刑。

那么以上內容就是律霸網小編整理的關于敲詐勒索罪的相關內容。同時小編也為您詳細區分了敲詐勒索罪和詐騙罪。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最后如果您有私人疑問未被很好解決,建議來律霸網進行針對性的在線法律咨詢。感謝閱讀。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黃偉

黃偉

執業證號:

00012011710110326

安徽至達律師事務所

簡介:

2015年在肥東縣法律援助中心實習 2016年通過司法考試獲得法律資格證A證 2017年在安徽至達律師事務所實習 2017年在合肥市瑤海區人民法院實習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黃偉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