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國務院、當地省政府都明文規定,征地報批之前為保障被征地農戶的知情權、監督權、建議權、聽證權等合法權益,要求當地國土部門必須公告征地情況、調查被征土地情況并經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確認,必要情況時召開國土聽證聽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的建議、意見。
只有在完成了上述法定程序后再向有權機關報批征地手續,才是合法的報批材料和報批程序,缺少任何一個步驟都是屬于征地報批手續不完備。這樣的報批材料是不能獲得上級有權機關的征地批復的。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的決定和通知進一步深化,將三項程序體現在三個表格中,分別是《征地告知書》《征地告知書送達證明》《征地調查結果確認表》。本文中所述信息公開回復材料中恰恰就缺少一份《征地調查結果確認表》。
二、征地協議是不是必須要件?
關于征地協議問題。征地協議是新《土地管理法》實施以前,征地單位與被征地單位就征用土地面積和補償、安置等問題簽訂的協議,是征地項目申報的必備要件。
為保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2019年修訂實施的《土地管理法》對征地程序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第四十七規定“國家征用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并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
推行征地公告制度和進行征地補償登記,增加了征地的透明度,有利于加強民主監督。通過征地公告,可以使農民了解征用土地的范圍、目的、征用土地的批準機關及征地補償的標準等,取得農民對國家征用土地的支持和諒解,并反映農民的合理意見,保護他們合法的權益。因此,征地協議不再是征地項目申報工作的必備要件,雖然一些地區目前仍延續過去簽訂征地協議的做法,但這并不是征地的法定程序。
征地時需要被征地土地是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在限期的規定內去當地的土地管理部門去登記。雖然現在某些地區雖然依舊續訂征地協議,但是這并不是征地的法定程序。但是為了保障個人的權益,最好是去當地國土資源局咨詢一下。
關于征地拆遷信息公開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征地安置補償流程是什么?
農村宅基地征地如何補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無效合同的處理方法是什么
2021-01-10租戶拒交物業費如何處理
2021-03-22對于實習期員工口頭辭退可以嗎
2021-01-05中秋節加班工資如何計算
2021-02-05欠條可以直接執行嗎
2021-01-31海事海商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嗎
2021-03-01上海工傷護理費應該誰付
2020-11-30退役軍人的傷殘撫恤金停發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9同業拆借,拆入資金可以用于投資嗎
2021-01-19競業限制時間由當事人事先約定但不得超過多久
2020-11-29競業限制承諾書有效嗎
2021-02-26勞務分包合同屬于什么法律關系
2021-01-29返聘工資爭議可以仲裁嗎
2021-02-07單位強制換崗怎么辦
2020-11-26海洋貨物運輸保險索賠期限
2021-01-18保險合同的解釋適用是擇怎么樣的
2021-02-25車輛保險合同的管轄權怎么認定
2021-02-28機動車損失險理賠需什么材料
2021-03-14樹倒塌后壓到汽車如何理賠
2021-03-18網絡保險機遇與威脅并存狀況是怎樣的
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