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污罪的主體包括哪些
根據刑法第382條以及第93條之規定:貪污罪的主體包括這樣幾種類型:1、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即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2、準國家工作人中。這里又包括三種類型:①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②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③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3、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從法律的規定可以看出:貪污罪主體具有二個基本特征:①貪污罪主體所屬單位的性質必須是國家或國有的,或者是國家機關或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的工作人員,或者由上述國家(或國有)單位委托或派出的人員。②貪污罪的主體必須是從事公務的人員,而不包括從事勞務的人員。只有同時具備上述二個條件,才可能成為貪污罪的主體。雖然法律對此作了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在具體認定這幾類貪污罪主體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爭議。
(一)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認定
所謂國家機關,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指行使國家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的機關,包括國家各級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軍隊。而在憲法中,相對應的概念只有“國家機構”一詞,依據其規定,國家機構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家主席、國務院、中央軍委、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人民法院、檢察院。對于國家機關的認定,直接涉及到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范圍,雖然在憲法中并沒有對國家機關以準確定義,但是我們完全應當結合我國的憲法、司法實踐以及實際情況,作實事求是的認定。筆者認為:國家機關應當包括:國家各級權利機關、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部分行政機關的直屬事業單位如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氣象局、中國專利局、證監會等、煙草專賣局(公司)、糧食局(公司)、鹽業局(公司)等“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單位。
一般來說,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即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較容易理解,也較為典型。實踐中存在爭議的主要是有關黨和政協的機關是否屬于國家機關,其工作人員是否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刑法理論界存在二種說法。否定說認為:根據憲法的規定,黨派機關不屬于國家機關,因此只能認定其工作人員屬于國家工作中的準國家工作人員,而不屬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1肯定說認為:中國共產黨的各級機關和政協的各級機關均具有國家機關的性質,其工作人員屬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2
筆者認為,應當對這一問題進行客觀分析。憲法第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段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工人階段對國家的領導又是通過自己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來實現的。政協機構在我國又具有參政議政地位,主要擔負著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的職能,同國家權力機關的活動有著密切聯系,并且在國家管理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中國共產黨在我國所處的執政黨地位以及政協機構的參政議政地位,決定了其管理工作在國家活動中所處的重要位置。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決定其活動同國家的管理活動有著密切關系。對于國家事務有著不言而喻的影響力,其所從事的活動應當被視為在全局意義上具有公共事務的管理性質。因此將上述機關中工作的人員作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對待,同我國的政治結構及其實際功能是相對的,但是對于這一范圍應當作一必要的限制。構成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黨務人員應當是指參與對某一區域的黨或政協的事務進行整體性、全局性管理的工作人員,而并不是指所有黨組織的成員或者所有黨員或政協委員。
在實踐中存在較大爭議的另一問題是:權力機關的工作人員是否包括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依照憲法第5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同時第五十九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軍隊選出的代表組成。”第96條又規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因此,人民代表在整體上以人民代表大會的形式對國家從事管理工作、行使國家權力,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憲法第76條又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必須模范地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并且在自己參加的生產、工作和社會活動中,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應當同原選舉單位和人民保持密切的聯系,聽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由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我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非專職性。權力行使的整體性決定各人大代表在日常工作中并不直接行使國家權力。而僅僅是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其行為顯然并不是公務行為。因此,人民代表大會雖然是權力機關,但是其組成人員即單個的人大代表并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所謂權力機關的工作人員并不是指人大代表,而是指為了權力機關的工作正常進行而提供機關事務管理工作的人員。因此,即使當人大代表作為人民代表大會的成員,在國家權力的具體行使過程中,行使一定的權利,也沒有必要將其作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對待,完全可以將其作為其他依法從事公務的人員,即準國家工作人員對待。內容摘要:在貪污罪的主體問題方面對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認定首先應當根據我國的憲法,司法實踐以及實際情況對國家機關作出準確界定,然后才能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作出準確認定。對于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認定關鍵在于對國有公司、委派的以及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界定問
在實踐中,存在爭議的問題還有:城市的居民委員會和農村的村民委員會成員是否成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筆者認為,依照《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的規定,居委會、村民委員是群眾性自治組織,并非國家機關。因此,其成員自然也不構成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二)準國家工作人員的認定
1、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人員的認定
對這類人員的認定關鍵在于準確界定國有公司的含義。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公司、企業的改制,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等的出現,公司、企業等出資主體不再單一,由此必然帶來國有公司、企業等單位的性質界定難題。如國有公司、企業與非國有單位共同出資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經濟聯合體等,其單位性質便難以界定。而以往權威的工商登記也由過去明確登記公司、企業的性質逐漸改變為只登記公司、企業類型(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國內合資、國外合資等),失去評定公司、企業國有性質的最簡單的辦法。因此,對國有理解有二種:一種是狹義的理解,認為國有公司是指公司財產完全屬于國家所有的公司,包括由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或者國家授權的部門單獨投資設立的國有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由2個以上50個以下國有投資主體共同出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國有企業單獨作為發起人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參股、合資、合作的公司,都不是本刑法意義上的國有公司。3一種是廣義的理解,認為國有公司指公司財產屬于國家所有的公司,即包括國有獨資公司,也應包括國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即國家所有的股份占全部股份的51%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4對于國家持股比例低于51%高于35%的股份有限公司,有人也認為是國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5筆者認為對國有公司的理解只能作狹義的理解,不應包括國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因為控股公司是專門的控制其它公司股份為業務從中獲取利益的公司。根據其業務內容和特點控股公司可分成兩種:其一是單一的腔股公司,它是專門以資本參與制的形式控制其他公司股份,以獲取利益;其二是混合公司,它是以資本參與方式控制其他公司的股份,又要經營其實際業務。控股公司的主要特點是:通過發行股票集資,用來購買其他公司的股票,再以所持有的這些股份公司的股票為后盾,擴大發行自己的股票,然后再進一步購買更多的公司的股票。從而擴大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操縱其他企業。國家通過采取控股公司的形式來鞏固、壯大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的實力。國家控股甚至絕對控股只是顯示了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并不能改變公司的性質。把國家控股、參股的公司不視為國有公司,而視為一般公司是否就不利于對在這些公司中人員利用職務之便侵吞公司財產的行為懲治呢如果在這些公司中的人員屬于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的從事公務的,受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同樣可以以國家工作人員論,按貪污罪論處。
2、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從事公務人員的認定
對此類人員的認定,關鍵在于對委派的界定。對于委派的理解,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所謂委派,是指委任和派遣。即由上述國家機關或國有單位直接派出并代表該國家機關或國有單位在被委派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委派前上述主體是否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在所不論,他們可能原來就是在上述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這一類被委派的人在原國家機關或國有單位通常仍保留其原有身份、級別或待遇等,也可能是為了委派需要而由上述國家機關或國有單位臨時招聘或雇用之后加以委派,代表受聘單位在非國有單位從事公務活動,即先受聘后委派。同調動和重新就業不同,如果某人從原國家機關或國有單位調出至非國有單位,與原單位并無關系,其原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待遇等也并未保留,而同非國有單位其他職工一樣,或者直接受非國有單位聘用而在該非國有單位中工作,或者由國有單位以非國有單位名義代理招聘的工作人員等等,都不可能構成上述類型的國家工作人員。
其次,委派主體為國有單位,包括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需注意的是,立法并未將人民團體作為委派主體之一,由于實踐中存在著大量人民團體委派至其投資設立的非國有企事業單位等情況,因此,這一規定顯然存在著漏洞。按照罪刑法定原則,對于人民團體委派到非國有單位中的人員就不能被認定為這一類型的國家工作人員。但是按照立法規定,上述人員應當作為國家工作人員對待。
再次,委派去向是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范圍一般包括集體所有制企業,具有國有資產股份的中外合資、合作公司、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非國有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等。
最后,委派目的是為了到被委派單位從事管理性公務,而非勞務或技術性事務。
3、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的認定
對這類人員的認定應把握以下幾點:
首先,一般認為其從事公務人員是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或通過人民群眾選舉產生或經過上級國家機關直接任命擔任特定職務,依法具有管理社會公共事務職權的人員。如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人民法院的陪審員等。其次,這些人員的籠統指向可便于立法或司法機關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情況,對國家工作人員的范圍作出一些補充規定或解釋。再次,對于司法實踐中新出現的人員,可依照有關法律加以認定。這是一條具有彈性的條款,延續了原《刑法》的規定。當然,在這些人員非履行職務期間,不存在法律賦予各項參與社會管理的職權,不管理公共事務,故不構成貪污罪主體。例如:對農村的村民委員會、城鎮居民委員會是不是都是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亦應具體分析。筆者認為對農村村委會或城鎮居委會的組成人員的屬性認識既要從國家工作人員的本質屬性“從事公務”和法律規定去把握,也要從我國現實情況出發。根據我國憲法規定,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并非是我國的一級行政機關,而是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其基本職責就是管理行政村、居民點的集體性事務,同時還經常協助行政機關傳達、貫徹黨和國家的法律、方針、政策,代行一些行政管理事務。因而,我們不能簡單地從村民委員會或居民委員會成員的這一外在身份來判斷是否為國家工作人員,而應當從該委員會成員是否依法從事公務這一國家工作人員的本質屬性來作出判斷。如果其從事的僅是集體中的事務,如管理村中的集體財產,就不能以國家工作人員論;但如果其受行政機關委托,代替或協助行政機關從事一定的行政管理事務,那么這時他就是在依法受委托從事公務,對其就視為“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應以國家工作人員論,可以成為貪污罪的主體。對于這一點,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作了明確的解釋。它規定:村民委員會等村基層組織人員協助人民政府從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屬于刑法第94條第2款規定的“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①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的管理;②社會捐助公益事業款物的管理;③國有土地的經營和管理;④地土征用補償費用的管理;⑤代征、代繳稅收;⑥有關計劃生育、戶籍、征兵工作;⑦協助人民政府從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村民委員會等村基層組織人員從事前款規定的公務,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財物構成犯罪的,適用刑法第382條和第383條貪污罪的規定。內容摘要:在貪污罪的主體問題方面對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認定首先應當根據我國的憲法,司法實踐以及實際情況對國家機關作出準確界定,然后才能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作出準確認定。對于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認定關鍵在于對國有公司、委派的以及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界定問
(三)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的認定
這類主體并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其管理、經營國家財產的職能活動,并非所謂公務行為,也不是依照法律而進行,而是受委托而產生的。只是法律規定其可以成為貪污罪的主體,可以說是一種特定的主體,其他犯罪如受賄、挪用公款等無此主體。對這類人員的認定,關鍵要把握是否有委托關系的存在,對于委托應進行如下理解:①委托是一種民事關系,委托關系依據委托合同成立的。受托人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權力,不是依照法律規定取得的,而是根據合同取得,受托人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行為實際上就是履行合同的行為。②委托不是委派。委派關系是不平等主體之間的行政法律行為,如上、下級關系,一般被委派人必須執行委派任務,而委托則是平等主體間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托人可以拒絕接受委托,且受托人不能因接受委托而取得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③委托關系一旦形成,受托人在受委托的權限內實施民事行為所造成的一切法律后果,均由委托人承擔。受托人經營不善造成國有資產損失,后果由國家機關或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承擔。④受托人超出委托權限實施的行為其法律后果一般由受托人承擔,其承擔后果的形式既包括民事,也包括刑事的,如受托人在接受委托經營、管理國有財產期間,侵吞國有財產,無疑構成犯罪。
受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實踐中常出現的形式是經營權型承包和租賃經營管理。經營權型承包是指發包方把經營管理職能移送給承包者,變企業經營為承包者為主經營管理的承包。在這種承包形式中,承包實體的生產資料仍屬于國有資產,承包人利用經營管理之便,侵吞、竊取、騙取等手段非法將單位的生產資料、資金、上交利潤、公共積累提留、職工工資等占有歸己的,應以貪污論。
租賃經營也是國有資產委托管理、經營的主要形式。租賃經營是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產物。根據國務院《全民所有制小型工業企業租賃經營暫行條例》規定精神,租賃經營是指在不改變企業原所有制性質的條件下,對企業的國有財產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出租方將企業中的國有財產有期限地交給承租方經營,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照協議對企業實行自主經營。在這里,承租人承租的是企業的經營管理權,而非勞務。因而對此種租賃經營國有財產的承租人,他們利用職務之便非法侵占租賃企業財產的,可以構成貪污罪。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該問題進行的解答,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北京港澳通行證辦理程序是什么
2020-11-21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可以增加股東嗎
2021-02-27試點納稅人銷售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如何納稅
2021-01-13小企業怎樣增加注冊資本
2021-01-27財產保全收費標準是什么
2021-02-20什么是婚姻自由,婚姻自由的保護措施是什么
2021-02-06如何在合同中設置有效的仲裁條款
2021-03-21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標準是什么
2020-12-05女職工哺乳期能變更勞動合同嗎
2021-02-25法定繼承的繼承順序是什么 法定繼承時遺產如何分配
2021-01-24起訴之后被告變更法人是否違法
2021-02-24格式合同中的權利義務是否可以更改
2021-01-17預付款和應付款的區別
2021-02-05婚前房產已贈與并過戶還能反悔嗎
2020-12-26未取得預售許可時簽訂的協議有效嗎
2020-12-13公司非法克扣員工工資構成犯罪嗎
2020-12-10勞動仲裁委直屬哪個部門管轄
2020-11-12離婚如何分割人壽保險金
2020-11-16保險合同的分類
2020-11-16保險合同的變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