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補償費是被征地農民密切關心的問題,與農民的生計大事息息相關。那么應該如何做到公平、公正的分配征地補償費呢?針對這個疑問,律霸小編為您整理了征地補償費的相關內容,請閱讀了解。
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征地補償費?首先分析征地補償費的性質及構成。其次分析征地補償費應 由誰組織分配,應由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組織分配,還是由征地單位直接支付給被征地農民,不同的性質和構成,是否應區別對待。再次對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 分配征地補償費的方案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保證公平、公正對待每一位村民,不存在歧視,法律、法規是否得到正確的實施,尤其應注意村民自治權與村民 同等待遇是否協調一致。最后對實踐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應如何解決提一些看法。
由于精神文明的不斷建設,公民素質的日益提高,公平、公正是每個現代公民要求得到的待遇,也是每個公民依法應享有的權利。隨著農村城市化步伐的 不斷加快,大量農業用地被征用。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后,征地補償費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成為農民密切關心的問題。如果未能妥善處理,有可能隱發大 范圍的影響社會穩定的不利因素。因此,各相關部門應十分慎重對待。筆者試圖從自己經辦的一系列農村征地補償費糾紛案出發,總結一些這類糾紛存在的主要問 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相應對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征用耕地的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征用城市郊區 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 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 體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后用于支付被 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根據《福建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行使土地所有權的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但 被征用的屬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或者自留地,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又未能調整其他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土地給農民繼續承包經營的,應當將不少于百分之七十的土地 補償費支付給被征地農民。
實踐中,農民的土地被征用后,由于土地資源的有限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一般無法調整其他土地給被征地農民,亦無法對需要安置的人員進行安置,通 常將土地補償費與安置補助費揉在一塊,在提留百分之三十后將其余百分之七十分配給村民,二者沒有區別對待。多數村民委員會將百分之七十的補償款發放到村民 小組,由村民小組組織分配給各村民。少數的村民委員會直接將百分之七十的補償款支付給村民。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應由征地單位直接支付給被征地農民,可以防止 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無故扣留村民的補償款。
筆者認為,根據法律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支付給行使土地所有權的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未能調整其他 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土地給農民繼續承包經營時應將不少于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被征地農民。故以村民小組為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時土地補償費可由村民 小組組織分配;以村民委員會為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時土地補償費可由村民委員會組織分配;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分配方案后,將分配方案提交征地 單位,征地單位可根據該分配方案直接將土地補償費支付給村民。根據法律規定,安置補助費應當發放給未被統一安置的被安置人員個人。故安置補助費只能由征地單位直接支付給村民。
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分配因產權人、種植人相對比較明確,一般不存在很大的爭議,產生糾紛的主要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分配。具體分 配方式一般分為二種:一是由分有責任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平均分配,無論其承包的責任田是否被征用;二是誰承包的責任田被征用,就歸誰所有。在實際分 配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常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決定少數人不享有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利,該部份人不服決定而產生糾紛。
第一種分配方式的糾紛主要有:1、已出嫁的婦女,因丈夫屬居民戶而無法將戶口遷入男方處,戶口未遷出,但因出嫁而被收回責任田,在分配時以其及 其子女(隨母落戶,未分得責任田)沒有責任田為由決定不予發放;2、已按風俗舉行婚禮但未辦理結婚證的婦女,因未辦理結婚證而未將戶口遷出,但仍以其已出 嫁為由決定不予發放;3、已離婚的婦女,戶口未遷出男方處,以其已離婚為由決定不予發放;4、因考上大中專院校而將戶口遷出且被收回責任田,在分配時以其 沒有責任田為由決定不予發放;5、大中專院校畢業后將戶口遷回,因居民戶與農業戶不在同一個村民小組,雖然在同一個村,但其原村民小組以戶口已遷出本小組 為由決定不予發放;6、因為服刑而決定不予發放;7、已嫁入的婦女,戶口已遷入,因其未分得責任田而決定不予發放或少分;8、新出生的人口,因其未辦好戶 口手續或雖已辦好戶口手續但未分得責任田而決定不予發放;9、遺贈扶養協議的受遺贈人將本人及家庭成員戶口遷入遺贈人處,以便于雙方共同生活照顧遺贈人的 生活起居,受遺贈人已分得的責任田被征用,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仍以受遺贈人及其家庭成員非本組織成員而決定不予發放;10、因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存在其他 糾紛,該組織利用職務便利予以扣留。
第二種分配方式的糾紛主要有:1、承包人死亡后,其繼承人均不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但繼續承包經營責任田,該責任田被征用后的補償費因部分村民 不同意發放給繼承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敢發放;2、承包人死亡后,家庭成員繼續承包經營責任田并繳納相關稅費,該責任田被征用后,其余繼承人以已盡贍養 義務為由要求分得屬已死亡的承包人份額內的土地補償費。
既然法律已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筆者認為有權參與分配的只能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而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依據一般應以戶籍 為原則,但戶籍又不是唯一依據。在第一種分配方式中,應注意區分如下幾種情況:1、為了分配土地補償費,以不正當手段遷入戶口,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 格;2、為了成就某種便利條件而將戶口遷入,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如許多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就讀條件中包括戶口所在地,部分家長為子女擇校而將子女的戶 口遷入親戚處;3、因在大中專院校就讀而將戶口遷出,其父母仍以集體經濟組織的基本生產資料為經濟生活保障,為確保其安心學習所必要的生活費用,應當認定 其分配資格;4、大中專院校畢業后又將戶口遷回,已屬居民戶,且已在外工作,有生活來源,雖然未將戶口遷至其工作所在地,但不應當以戶口在本村認定其分配 資格;5、已嫁入的婦女,戶口已遷入,應查明其娘家所在地是否已收回其責任田,如未收回,其作為農民的合法權益未被侵犯,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6、確系 本村新生人口,根據法律規定,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故不能以其戶口手續未辦好而拒絕發放,只要能夠確認征地補償費產生于其出生之后,就應當認定其分 配資格。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土地承包經營權需要交稅嗎
2021-02-25企業經營異常怎么消除需要多久
2021-02-09交通事故對對方主要責任我次要責任怎么賠付
2021-03-15行政處罰限制的規定有哪些
2020-12-01財產保全涉及夫妻雙方嗎
2020-12-19哪些人屬于非直系親屬
2021-03-20排除妨礙和排除妨害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13關于虛假訴訟案件原審原告在再審期間申請撤訴如何處理
2020-12-16購房合同備案流程是什么,購房合同備案有什么好處
2021-02-07農村集體土地房屋可以遺贈嗎
2021-01-18離婚房產如何評估
2021-01-07勞動者月中入職當月是否有工資
2020-11-22有的單位在勞動合同中規定女職工結婚、生育就要離職等內容,這樣做屬于違法嗎
2020-12-20拘役是否要解除勞動合同
2021-02-21停崗留薪人員年限到了后還能回原單位上班嗎
2021-01-15實習期過后工資會不會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增加
2021-02-05勞動報酬糾紛是否要仲裁后訴訟
2020-12-12意外傷害保險理賠時效是多久
2020-12-05投資者購買分紅保險應避免的“三個誤區”是什么
2020-12-19航班延誤賠償多少錢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