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濫用職權
濫用職權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故意逾越職權或者不版行職責,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二、濫用職權的構成要件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由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故意逾越職權,致使國家機關的某項具體工作遭到破壞,給國家、集體和人民利益造成嚴重損害,從而危害了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本罪侵犯的對象可以是公共財產或者公民的人身及其財產。
(二)客觀要件
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濫用職權,是指不法行使職務上的權限的行為,即就形式上屬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一般職務權限的事項,以不當目的或者以不法方法,實施違反職務行為宗旨的活動。首先,濫用職權應是濫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一般職務權限,如果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與其一般的職務權限沒有任何關系,則不展于濫用職權。其次,行為人或者是以不當目的實施職務行為或者是以不法方法實施職務行為;在出于不當目的實施職務行為的情況下,即使從行為的方法上看沒有超越職權,也屬于濫用職權。最后,濫用職權的行為違反了職務行為的宗旨,或者說與其職務行為的宗旨相悖。濫用職權的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超越職權,擅自決定或處理沒有具體決定、處理權限的事項;二是玩弄職權,隨心所欲地對事項作出決定或者處理;三是故意不履行應當履行的職責,或者說任意放棄職責;四是以權謀私、假公濟私,不正確地履行職責。
濫用職權的行為,必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結果時,才構成犯罪。所謂重大損失,是指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重大物質性損失和非物質性損失。物質性損失一般是指人身傷亡和公私財物的重大損失,是確認濫用職權犯罪行為的重要依據;非物質性損失是指嚴重損害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和聲譽等。認定是否重大損失,應根據司法實踐和有關規定,對所造成的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損失的實際情況,并按直接責任人員的職權范圍全面分析,以確定應承擔責任的大小。
根據l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施行的《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的規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傷2人以上,或者輕傷5人以上的;
(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以上的;
(3)造成有關公司、企業等單位停產、嚴重虧損、破產的;
(4)嚴重損害國家聲譽,或者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5)其他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情形;
(6)徇私舞弊,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
濫用職權行為與造成的重大損失結果之間,必須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濫用職權行為與造成的嚴重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錯綜復雜,有直接原因,也有間接原因;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有領導者的責任,也有直接責任人員的過失行為。構成本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則是指濫用職權行為與造成的嚴重危害結果之間有必然因果聯系的行為。否則,一般不構成濫用職權罪,而是屬于一般工作上的錯誤問題的,應由行政主管部門處理。
(三)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家機關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各級行政機關和各級司法機關,因此,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指在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各級人民政府和各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中依法從事公務的人員。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濫用職權的行為會發生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從司法實踐來看,對危害結果持間接故意的情況比較多見。至于行為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濫用職權,還是為了他人利益濫用職權,則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三、濫用職權的無形損失指什么
1、公權濫用侵害弱勢群體權益
所謂社會弱勢群體通常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礙及缺乏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會而在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當代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成員的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基本權利、生活質量等等都己經出現較為明顯的差距,并且這個群體目前在中國人口中仍占大多數。尤其是他們面臨著權利困境,各方面權利得不到保障的矛盾和壓力會導致他們內心的焦慮與矛盾。然而公權人員在公權施行中發生的種種濫用職權痼疾,更是直接侵害弱勢群體的權益。諸如壟斷自然資源、就業資源,壟斷信息、壟斷熱門產業,刮民脂膏、貪得無厭,對弱勢群體橫征暴斂;有的擾亂市場公平競爭,利用掌握的行政權力,干預市場,形成行政壟斷,使弱勢群體發展受挫;有的官商勾結,征地拆遷中應當補償給拆遷戶的補償款被挪用、克扣,補償標準被人為壓低,回扣部分進入個人腰包;有的在具體實施低保過程中,利用職務之便搞“人情保”、“關系保”,將不符合條件的家庭成員或親戚朋友納入低保對象,致使一些真正生活困難的家庭,卻被驅于低保政策之外等,雖然公職人員所實施的具體行為在其職權范圍之內,但其內容與法律、法規設定該職權相差甚遠。
2、公權濫用破壞社會公平正義
我們黨和政府貫來是堅持公平正義原則的,但部分公權施政者卻濫用公共權力,人為地制造公共資源分配不公,直接破壞著社會的公平正義。尤其體現在公共資源的使用和分配上,破壞了公共權力通過再次分配解決市場失效問題,縮小社會差距幫助弱勢群體的原則。同時,公共權力的濫用誘發了社會道德的失范。公權施行基本上都是官員,官員作為社會的優秀分子,遵守社會道德,成為社會表率,應是他們的天職。可正如德國哲學家費*特所說:“如果政府這些出類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還到哪里去尋找道德善良呢?”(注1)最后,公共權力的濫用侵蝕著社會信任的建立。和諧社會的基石是社會信任,只有相互信任才能把社會不平等控制在能夠承受的范圍內,然而,由于公共權力施行中腐敗的頑固存在,不僅使廣大人民群眾對公共權力存在質疑,而且對黨的執政地位產生憂慮,這種懷疑和憂慮又增加了公平正義原則實行的難度,在某些領域造成公平正義進展緩慢的被動局面。
3、公權濫用擴大社會貧富差別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吳*璉,把“官場上存在嚴重的腐敗和權利侵犯”,視為造成我國貧富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指出:“中國腐敗活動的規模有多大,也不難想見它對貧富差別影響有多大”(注2)。這是因為,公平的機會和平等的起點是社會公正的底線,少數公權施政人員利用公共權力破壞社會競爭的基本規則,并通過侵吞公共資源來獲得競爭的優勢,從一開始就拉大了社會人員的差距,破壞了社會的基本正義。在擴大社會貧富差別的原因中,無論是社會分配不公,包括就業機會、創業資源分配的不公,還是腐敗和權利侵犯,都只有手中握有公權力的官員才有條件做到,并且這種腐敗和權利侵犯痼疾,根本原因是權力尋租,權錢交換,公權力成為了謀取私利的工具,這種現象不是一時一事所能停止,而是越演越烈,成為一種官場病態,成為施政官員的一種惡劣習慣,由此把社會貧富差別愈拉愈大。
4、公權濫用激化矛盾催生犯罪
近年來國內外法學界研究得出的一個共同結論是:“公共權力對弱勢群體基本權利的剝奪是導致激情犯罪的決定性因素”(注3)。這是因為現代犯罪學早就指出,“犯罪者與受害者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相互作用的動態關系”,可以這樣說,公權力對弱者的侵害,不僅有誘發激情犯罪的功能,而且還具有促使激情犯罪行為轉化為“你死我活”不可調和的地步。尤其是一些地方公安司法部門,主張一方,權錢交易,警匪勾結、草菅人命,瀆職犯罪等,不僅成為不良痼疾,且大有泛濫漫誕之勢。如近年來各地不斷上演的死亡拆遷、刑訊逼供、冤假錯案、鏟車壓碾、開胸驗肺、被精神病等激起民憤的事件,與孔子感慨的“苛政猛于虎”不相上下。這些橫行無忌的行為,群眾早己痛恨己極,不少民眾心中都憋著一團怒火,一旦遇上對抗公權力的群體事件,無直接利益關系的民眾即會憤然加入,最終釀成大規模群體事件,使黨和政府的威信掃地。全國各地不少類似事件告誡我們:公權濫用的痼疾,不僅是激化矛盾的直接因素,而且是催生危及黨執政地位潛在因素的主要禍根,在當前全黨“匯聚推進改革強大正能量”的政治動員中,必須徹底清除,以確保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順利貫徹執行。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于“濫用職權罪的無形損失是指哪些方面”的內容,濫用職權會對政府和黨的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對黨的執政權威形成挑戰,這是人民不能允許的。如果讀者有法律問題需要幫助,可以咨詢律霸網。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容留他人吸毒與非法持有毒品數罪并罰怎么處罰
2021-01-23高空拋物致人受傷的誰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021-01-12撤銷無效婚姻要多久執行
2021-02-02公司股權轉讓怎么交稅
2020-12-14公司分立資產變動是否交稅
2020-12-10如何分期繳付注冊資本
2021-01-27在公共場合做愛構成犯罪嗎
2021-02-09效力待定合同追認時效
2020-11-29過錯方起訴離婚孩子怎么判
2020-11-29購買集資房需要簽什么合同
2021-01-23解除勞動合同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15偷盜車輛撞死自殺的人應當賠償嗎
2021-01-17臨時工沒簽合同仲裁需要什么材料
2021-02-26設立外資保險公司需要提交哪些文件
2021-01-25土地承包經營權包含什么
2020-12-17土地含有地上物可以出讓么
2020-11-08租的土地挖的魚塘被征收,補償款歸誰
2021-02-13我國法律對城鎮居民房屋的補償方式
2021-02-21繼承的房屋房產證為他人,未辦理過戶拆遷時能拿到拆遷款嗎
2020-12-06住宅拆遷的價值評估
2021-03-09